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药铺年代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7-27 05:15:26

  《药铺代》是一本由卢俊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铺年代》读后感(一):藏在中药铺里的人情冷暖

  卢俊钦是一位台湾人,任顺安中药房第三代传人,从小在中药堆里耳濡目染长大的他,对中药有着独特的情感。随着中药铺走向没落,记录和宣传迫在眉睫,于是有了《药铺年代》一书。你可以当成历史书去看,见证一家存在了80多年的中药铺,在社会变迁中的悲欢离合;你可以当成美食书去看,根据书里的食谱做出以药为原料的秘制配方,看它在食物的烹饪中华丽转身;你也可以当成工具书去看,从术后调理到美容养颜,总有它的用武之地。

  有什么行业既管阳间的生老病死,又管阴间的转世投胎?答案一定是药铺。

  千百年来,药铺和神话传说息息相关,也就让这个行业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药铺治愈生病的人可以理解,但如何理解为阴间的亲友开药方呢?在《药铺年代》里,作者幼年也不明白,更无法得知为生病去世的人做“药忏法事”用的是何药,直到后来有亲人因病过世,才第一次解开了“药忏法事”里药壶的谜——原只是寻常的四物汤,且对往生者而言,药方都一样。

  做完“药忏法事”,意味着往生者已经无病无痛,然后再喝碗孟婆汤、走过奈何桥,就与这阳间的一切再无瓜葛,是去往极乐世界也好,还是开始下一世的轮回,冥冥中自有安排。而“药”在“在世”与“逝世”之间,像约定俗成般,成了让在世的家属安心的一味药,也寄托了让逝者消除生前疾病的心愿。

  一般来说,药方的构成,少则三五味,多则二三十味,鲜少出现单独一味药,不过“少”不代表“没有”,比如单独用人参就可以做成独参汤。

  《药铺年代》里提到的“一粒花椒”,刷新了我们对药方的认识。“一粒花椒”可以入药吗?剂量恐怕太轻,却可以解燃眉之急——当作牙疼的急救药。把花椒塞在牙疼部位,用牙齿咬着,待口中唾液溶解花椒的麻度,渗透到牙周遭,牙疼自然会慢慢消失。也许有人会质疑“一粒花椒”算什么药方,但在作者看来,只要能抒缓人的疼痛,不管其大小还是数量,自然就算“药方一张”!

  现代科技对传统中药铺造成严重冲击,不转型的后果只有关门大吉。继承了祖辈中药铺的卢俊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将中药铺与中式香料进行融合创新。在作者笔下,我们日常饮食中需要的调味料——胡椒、肉桂、丁香、八角、当归……本质都是药材。而许多菜肴,如烤鸭、肉骨茶甚至是麻辣火锅,都因为药材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大众舌尖上的美味。值得关注的是,卢俊钦虽然写的是台湾的药铺,但药铺中的药材,九成都是从大陆引进的,因为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不适合种植多种药材。其实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中华民族都拥有着丰富的药材种类,它们等着后人去传承、去进一步研发新功效和新价值。

  《药铺年代》读后感(二):世间纷杂百无赖,《药铺年代》人间情

  文:书侠麦克元

  中药是什么?中药铺又是什么?中药还行吗?

  新冠疫情,中药再一次发挥奇效,我们现在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呢?

  今天我要分享一本关于家族、关于中药人的书——《药铺年代》。这是一本讲述中药的故事,更是一本讲述人间真情的故事。是中药人卢俊钦写就的关于自己药铺的故事,更是那个错乱年代艰苦拼搏,而又饱含温情的故事。

  然而故事还是要回到一九三六年的那个时代。

  三代人药铺

  民国二十五年,也就是一九三六年。药铺在第一代创始人卢见兴手里创建。后来到了老爸黑狗兄手里,再后来到了作者兄弟手里。

  三代人,一个药铺,既是养家的门店,又是济人的良店。

  三六年的台湾,是日据时代。阿公创立了顺安中药房。一家小小的中药铺,关乎者周围人的健康和生活。生老病死,都不曾离开这件药铺。

  而药铺人,无论黑夜多困,还是风雨交加,敲门必应。这是中药人的传统。

  后来中药铺还面临着两岸的问题,台湾本地产的中药少之又少,很多药品都是很难得到的草药。同行之间的互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中药铺面临着关门的危险。再加上中药行当被政府的管控,更是难上加难,很多药铺被迫关门,留有少数药铺在拼命挣扎。

  时代巨轮把传统的一些印记压倒在车辙下,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时的温情。

  然而,药铺并没有就此消散,他只是被中药人换了个方式继续奔跑,走向不一样远方。

  新时代的药铺

  到了第三代药行的传人手里,药铺开始发挥新的光辉。

  时间在变,人们的年龄在变,但是对健康的追求不变。中药以新的方式散发新的活力。

  中医不论在台湾还是大陆,都从主流医学转变为辅助医学。这是时代的力量,而时代也为中医新的门路。

  现在的食补养生很受大家的欢迎,而作者就是药膳、香料的大师。

  祖辈们温情的故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温情的邻里之情,帮助人们走出困难。有时就是以赊代借。

  新时代,药铺转型,走向养生,焕发新生机。

  《药铺年代》是顺安药房80多年的回忆录,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

  回忆里有温情,也有难过。每当一剂方药能够帮助到人的时候,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

  药铺的变化,也是时代的变化。从过去的30年代到如今的20年代,时间在变,人也在变,但是过往的记忆不再变。

  《药铺年代》是台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那缩影里,都是温情和

  《药铺年代》读后感(三):读到回忆,读到力量

  这是一本很酷的书,集纪念、教育、工具书、宣传于一体。

  打开书本,跟着作者一同去重温那些充满烟火的旧日时光,感受顺安中药房一家三代的发展历程。看着看着,我童年的回忆也一并被勾了起来。

  两岸一体。我家乡那边也把爷爷奶奶称为阿公阿嬷,把伯伯称为阿伯。把文盲叫做“暝牛”。我小时候,爸爸是开餐饮的小店,店铺和他们的药铺的外行有点类似,是一间长长的瓦屋,但是感觉要比图片的要好看一些。

  大概在九零年代初期,连我们小孩都能感受到书中“钱淹脚脖子”的感觉,经商的人都拼命做,整个市场都很繁华。

  作者他们把橘子皮扔在屋顶上晒,我换牙齿的时候会把牙齿扔到屋顶上。小时候,我们小孩有时候也会帮忙在店里打一下下手,有时候则是跑去镇上的药铺玩。

  白天,药铺经常拿簸箕在店前面的空旷地方晾晒陈皮或其他药材。晚上,则是去药铺看电视,药铺从来不赶人,药铺里摆着两条长板凳和一张大桌子,长板凳和桌子靠近两个门口的中间。高大的药柜前是一排低矮些的柜台,柜台上有算盘、乌木干小称,一叠包药材的纸,小型手动的研磨钵,地上放着大一些的研磨器具,柜台的上方有一台电视机,晚上在那看几集电视剧后就跑回家。有一天晚上,去药店看完电视剧后下了大雨,冒雨回家,那时候很小,还不会自己洗澡洗头,一回到家,妈妈一边帮脱湿哒哒的衣服,一边抱怨。

  后来上小学了,家里也有电视机了,就很少跑去药铺看电视,偶尔去是陪爸爸买人参或鹿茸给阿公;或者是自己去帮阿嬷买珍珠眼药水,又或者是自己买甘草给自己,含在嘴里或泡水带去学校喝,看书中说甘草有两种,当时自己买的大概是第一种吧。

  一、负责任与勤劳

  三代人都兢兢业业,作者的父亲在一边经营药铺,一边探索副业。开装潢公司,做蛋品批发生意,剥鸡鹌鹑蛋,刻苦耐劳,作者的妈妈一年一次休息日。祖辈父辈都以一种负责的姿态,努力的姿态,认真地生活着,奋斗着。孩子在其中也获得教育,读者也受到感染。

  二、邻里的情谊

  四两黑枣,同行之间的互通有无,减少损失。惠生伯对他们的照顾与他们对阿水叔的帮助,无不体现邻里的帮助与人情的流动。这背后是厚道是互相扶持。

  三、继承与创新

  家族里面能够子承父业,是一种荣幸,是一种使命,能够给家里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够在时代的变更中进行创新,药铺转型,开始为业内人士研制专属的麻辣锅香料,提供咨询服务,这是一种本事。

  书中有外用、内服及其道具(跌打损伤、运动散、护肤圣品等制作);有四物汤、生化汤(很适合产后吃),咸水鸡等菜单;有香料、药材的一览图;有四季食谱。用途多样,图文详实,方便实用,可以当工具书使用。

  来源书中

  能够出一本书让更多人看到药铺的历史与发展,这让读者对药铺有更多的了解,也产生了情感上的链接,这对药铺本身是一种宣传,对中药文化是一种宣传。

  这本书是几代人的积累与沉淀,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们也得在自己的发展与家族发展的过程中汲取自己的力量与使命,感受积极情绪的流淌与力量的传承,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浮躁与迷茫。

  《药铺年代》读后感(四):从台湾老中医的故事里,找寻渐渐远去的传统,和充满烟火味的人生

  中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瑰宝,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其中蕴含的深刻理论,对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诸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但步入信息时代后,古老的中医和中药铺子,被现代文化的浪潮一遍遍冲刷着、激荡着,与其他老传统、老物事一样,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

  或许,传统文化的退潮和淡出,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下,无法阻挡的必然结局,但在海峡彼岸的台湾中医卢俊钦看来,那些不起眼的中药铺子,所承载的是充满烟火味的旧日时光,是值得每个人留恋和怀思的——毕竟,中国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中药铺!

  在《药铺年代》这本书里,身为台湾顺安中药房第三代传人的卢俊钦,亲自讲述了自家老药铺从1936年一路走来的故事,带我们重温了充满烟火味的旧日时光,以及被我们渐渐淡忘的传统物事和中医药文化。书里不仅有纯真、有人情,更有那些日常里好用的香料配方与药膳智慧!

  卢俊钦在书中写道,曾经,台湾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中药铺。从产后的生化汤、老人的养生药膳、病人的术后调理、女性的养颜美容、生病的抓药问诊、邻居的香料配方……

  甚至连人前往阴间的事,也要插上一脚。台湾特有的“药忏”仪式,就仿佛是奈何桥上的那碗孟婆汤,临终前喝上一碗,便能往生极乐,带着无病无痛的灵魂,进入另一轮“新生”!

  就这样,药铺看尽了生老病死,也默默地承受着,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写历史。

  卢俊钦在书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家传承三代的老药铺,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书中有充满威严,令附近小流氓畏之如虎的阿公、有温顺体贴,总是守在药铺门前的阿嬷、有子承父业,接手药铺的老爸,以及专做传统手工甜点的“咪咪乐阿伯”、一诺千金的中药盘商惠生伯、生活艰难,却总是笑得像弥勒佛的阿水叔……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之后,卢俊钦把自己对亲朋、故土的思念,全部融入到这本书中。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他人生经历的浓缩。他就像王维诗中那个从故乡远道而来的人,把关于故乡的所有深情往事,一五一十地讲给我们听。

  卢俊钦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写下他心底难以割舍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永生难忘的朋友,但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默默无言的往事,却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让我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他所有经历的总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曾经遇到过的那些同路人。

  你遇见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都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也将变成激励你不断成长的力量。正如卢俊钦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如今,我家的中药铺已渐渐从日常里退位,但那些时代人情与香料配方,依旧可以跟着我好久好久……”

  是啊,人一生都在不停和他人打交道,而记住的这些人,那些事,就是我们的一辈子!

  另外,书里还讲述了20多道私房配方,如补血调经——四物汤、养血祛瘀——生化汤、发奶汤品——花生猪脚汤、特色药膳——肉骨茶、跌打损伤——牛屎糕,等等,以及甘草、人参、玉竹等100多种药材和香料图说,每一道配方、每一种药材都讲述的非常细致,只要照做,就能在自家的厨房里烹制一道美味滋补的药膳。

  就拿早年间台湾地区常用的发奶汤品花生猪脚汤来说吧,卢俊钦不仅将制作这道汤品所需的配料名称、重量说的非常明白,毫无保留,而且连做法也解释的清清楚楚。

  用料:

  黄芪10克、黑枣5粒、枸杞15克、当归8克、川穹8克、猪脚一只、干花生300克、米酒半瓶、水3升。

  做法:

  1、干花生前一夜泡水备用(至少8小时);

  2、猪脚剁块汆烫备用;

  3、起一锅水,放入猪脚、花生及除了枸杞外的药膳材料,倒入米酒(留一小杯备用);

  4、煮滚后转中小火续煮110分钟;

  5、加入枸杞及备用的小杯米酒,续煮10分钟后,用盐调味即可。

  就连烹饪这道汤品时需要注意的美味小秘诀,书中也讲的非常细致:

  1、枸杞熄火前再下,可保持汤头清澈;

  2、米酒分两次下锅炖煮,可减少米酒使用量并使汤品拥有浓郁香气;

  3、若有预先炮制的当归枸杞酒,乘碗时滴入更可增添风味;

  4、发奶汤品忌与参类同补。

  或许在我们眼中,这只是一张寻常的配方,但对于卢俊钦而言,书中的每一道配方,都承载着一段印象深刻的回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翻阅这些古老的药单,一个个鲜活的记忆就都回来了,好想回到小时候,只是有些人已不再出现,有些人依然往返与药铺与自家,继续扮演着忠实顾客的角色,有些人经过岁月摧残,已经到佛祖那儿享福去了……

  总之,这本书既是一家传统中药铺经历社会变迁的备忘录,也是对那个物资匮乏但充满邻里温情时代的回忆录;既是中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回望,更是展望。在这本书里,有发生在传统中药铺里的热闹故事,也有作者无私分享的私房配方,有真情,有智慧,飘散着浓浓的中药香!

故事推荐

故事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