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隐形创伤》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3-31 20:06:09

  《隐形创伤》是一本由王嘉悦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形创伤》读后感(一):理解创伤,重视自己

  在我们的一生中,鲜少有人一直都是顺顺利利的,挫折在所难免。虽然创伤和挫折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有挫折似乎就会产生创伤。 我们会说,创伤并不可怕,让它愈合就好了。然而这些只限于那些表面的创伤,对于隐形的创伤,就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了。 我也是读到了《隐形创伤》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有一种隐形创伤,常常被我们忽略了。这些创伤导致我们在某个阶段或者某种阶段,一直重复着痛苦的模式…… 到底什么是隐形创伤呢?就像瓷器上隐藏的裂痕一样。那么它们有着怎样的威力呢?平日看起来并不明显,一旦受到强大的外力或是极速的热胀冷缩的时候,就会突然开裂,如同有些人突然崩溃一样。 这样想来,其他它们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些隐形创伤,找到它们,才能开始修复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自自省、理解创伤并不断自我调整,我们才有可能彻底疗愈自己。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什么是隐形创伤,它们的特点等等,帮助我们对隐形创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通过典型的案例,针对日常中常见的七种的创伤类型——家庭暴力、养育缺陷、丧失与死亡、疾病、关空虚孤独、分化受阻、集体和权威进行了分析,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隐形创伤,并且学习疗愈的方法。 说到疗愈方法,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爱和自省。自爱其实就是接纳自己,不管好的或是坏的,我们才不会觉得自省是在批判和否定自己,才有勇气和力量去凝视隐形创伤。自省就是对自己的全面反思,包括伤害,我们才能克制情景式条件反射,拥有自爱的能力,做出新的选择,不去重复隐形创伤。 我们都容易趋利避害,即使是受到了伤害,也习惯把它隐藏起来,不想让其他人发现,自己更不想去面对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性反射,遇到相同或是相似的情景,再次隐藏。 隐藏只是代表暂时的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当隐藏的时间越来越久,隐藏的伤痛越来越多,多到我们无法承受,也就是它爆发之时,如决堤之海,一发不可收拾。 通过阅读本书,希望我们对创伤重新进行审视,理解创伤,也重新认识自己。

  《隐形创伤》读后感(二):面对心理陷阱如何疗愈

  最近“3.21空难”事故牵动着全国15亿人的心,从灾难开始的那一刻大家都在不停地祈祷奇迹出现。 从新闻报道飞机坠毁的那一刻我就不停地刷着手机期待着更新新闻迫切希望有奇迹出现,但是救援最佳时间72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关于人生还的消息,只有飞机残骸和少量的遗物残骸。 132个人有着132个故事牵引着100多个家庭。更痛苦的莫过于活着的家人们,在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室里看着一个父亲模样的男人指着手机哭的稀里哗啦的;异地恋五的女孩只为早日见到男朋友改了行程便永久也见不上的悲痛;很多年没见女儿的母亲本打算广州换乘出国与女儿团聚,却永远也见不上面了;16岁的花季少女正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期待着和闺蜜的相聚可永远也聚不齐了;一直兢兢业业的努力奋斗的女精英永远也回不来了…… . 然而最让我担心的是这些乘客家人的心理会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很难走出“心理陷阱”。 当面临失去亲人的痛苦时,很容易陷入三种“心理陷阱”:个人化、弥散化和永久化。 世事无常,再责备也无法避免意外发生,很多事情都不是个人能控制住的,如果一味的陷入“心理陷阱”只会让自身受到更多的打击,让自己感觉更糟糕。同时希望给予乘客家属更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疗愈心理创伤。

  在这里我推荐一本心理学书《隐形创伤》,这本书中不但讲了如何面对失去重要他人走出“心理陷阱”还讲了如何疗愈看不见的童年伤痛。

  本书从创伤的特点及独特性,原生家庭的创伤、来自家庭内部的创伤、早期养育缺陷和亲密关系带来的创伤、死亡与丧失带来的创伤、疾病带来的创伤体验、空虚与孤独的创伤、分化受阻啊创伤、来自学校的创伤、情绪负面的创伤这十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各种人际创伤的问题,在揭示人性复杂的同时,也指出了接纳自我的重要性。 .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经历各种创伤,但我们有能力选择让其成为自己独特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而不是永远被创伤禁锢于痛苦中。 . 如果你是一位养育者推荐阅读本书,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你童年受过的创伤一直没有得到疗愈,建议阅读本书去学会如何疗愈看不见的童年伤痛,因为没有处理心理创伤的能力,我们就不会真正地长大成人;如果你时常焦虑、压抑、崩溃、敏感脆弱,建议阅读本书试着去疗愈看不见的创伤,走出心墙摆脱孤独痛苦。

  《隐形创伤》读后感(三):《隐形创伤》| 自省,自爱,走出创作的重复性体验。

  读了许多书,可能对自我认知上的需求更多了一些,跟自己的向内沟通也多了一些。我在面对自我的时候,有些问题越来越清晰,有些隐形创伤被显露出来,需要寻求它的“原型事件”和后面的疏解方法。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有轻度社恐,就是对于不必要的社交,能躲就躲。广泛结交朋友和扩充自己的人脉资源,变成了一项发展障碍。我想起了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经历的长期被孤立被群骂的事件,那时候自己特别弱小,每次路过很多村庄步行去学校的路,都胆擅心惊,怕别人骂我,怕别人打我,怕引起更多麻烦。那时候的情况是我得罪了一个校霸,他的一本课外书找不到了,他在班级里破口大骂,我说了一句:你先别骂,说不定一会有人给你送回去了。最后没有人给他送回去,因此就怀疑是我拿了他的书。这件事演变为他给我起了个恶意的绰号,然后经常骂我,并引导别的同学一起骂我。我承认我小时候的长相非常好看(当然长大后长残了,巨丑),经常路过村庄时被阿姨们拉住左看右看闲话一阵子才放行,我记得别人说过“这孩子长大了是别人的好女婿”之类的赞美词,我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会花时间给我设计发型,可我那时候只喜欢平头,所以特别烦。应该是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对我也有偏爱吧,所以我被同学们孤立了。到最后,数学老师必须在放学后拉着校霸和几个有恶意的同学在学校后面的山头上打牌,示意我赶快走。我就这样完成了小学,有害怕,也有温暖的光。

  《隐形创伤》中说:创伤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会给人带来重复的关系体验和痛苦感受,并且这些重复的模式和症状可以被追溯到一个早期的痛苦经历,也就是说,带来痛苦的特定情景不是孤立的或一次性的,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这些相似的场景模式都会有一个源头的“原型事件”。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自己忘记了,但是那些阴影和伤痛,一经想起仍然如此清晰,像新的一样。“有时,创伤就像大脑里有了虫洞一样,会扭曲自身的时间体验。”也就是说,我会经常返回那段有阴影的时光,在潜意识里,刻意的不再想起,并不起作用。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是自己的个人重新认知,是必须要去改变的。我最担心的是,就是书中提到的,“对父母来说,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对待子女,可能是因为他们也在无意识中经历过一模一样的伤害,这被称为‘代际创伤’。我害怕我提代的原生家庭会影响自己的孩子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我怕自己的爬虫脑带来的“木僵反应”,那种原始的生存反应,对许多事物的刻意拒绝,表现到生活中的,把自己的缺陷带入到家庭教育中。关于”模式和症状的重复性”,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接受它、并改变认知的急迫性。

  “木僵反应”的道理很简单,遇见突发意外的时候,你不是赶紧跑,而是僵立原地不敢动。这是因为大脑虫洞里的创伤事件的回路影响。

  所以真的很害怕,隐形创伤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重复体验和永不消散的痛苦。它投射到潜意识和行为意识上的暗示,及许多负面影响,是我当下特别想抗拒和逃离的。

  人生不是排练好的剧目,而是一个不停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只要不断做出新选择,你就能走出以自我创伤体验为中心的剧情,活出自由而强大的自己。读《隐形创伤》,做更健康的自己,成就更健康的关系体验。

  《隐形创伤》读后感(四):推荐序一 : 告别“隐形创伤”,点亮觉察之光

  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时,那它就是你的命运。

  在做亲密关系咨询师之前,我对这句话理解得并不深刻。那时我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乎很想逃离“原生家庭”这道枷锁,也隐隐感到某种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做咨询师后,我似乎对潜意识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的体验。我的很多来访者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的样子。比如,很多遭遇出轨的伴侣会惊奇地发现,明明自己遭受过父母出轨带来的伤害,并因此朝着与父母特质相反的方向寻找伴侣,但找着找着,自己的另一半就变成了当初伤害自己的人的样子!

  而出轨一方的故事也大同小异。他们中的很多人小时候也遭受过父母出轨或者离异的创伤,曾经信誓旦旦自己不做那样的负心人,可是,活着活着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其实,荣格早已告诉我们原因,当潜意识掌控我们的生活时,当我们内心还存在很多“隐形创伤”时,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对悲剧命运的“强迫性重复”。只有我们真正敢于正视深埋在心灵深处的“隐形创伤”,愿意用觉察之光去照亮潜意识,命运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我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隐形创伤”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

  母亲在我9岁时病逝了,我因此很早就有了对于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创伤,当然,更有至亲离开的“被抛弃的创伤”。

  我的父亲很快再婚了,我开始经历组合家庭的复杂。其实母亲在世时,她和我的父亲也因为性格和成长环境的迥异而争吵不断。我性格中一直存在的“刺猬”的一面,估计也是来自童年的“隐形创伤”。

  祸不单行。我的父亲又遭遇了下岗危机,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再加上组合家庭的矛盾以及周围人的白眼,我小小年纪就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滋味……

  因此,我对人性的复杂与内心的探索产生了兴趣,早早开启了记录自己“情绪与想法”的日记之旅。在个人电脑时代来临之前,我发现自己已经写满了十几本厚厚的日记本。尽管再去翻看青春期的记录时,我发现其中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和对命运不公的感叹,但是这份坚持记录的习惯让我有了一个情绪的出口,让我的“隐形创伤”有了被觉察的可能,而不是被压抑在心灵深处形成内伤……

  后来的我成功逃离了原生家庭,学习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做了法官,后又去海外高校读了管理学,但最后我还是“使神差”地闯进了“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并且找到了家庭创伤疗愈这个使命。疗愈他人也是疗愈自己,我们遇到的每一位来访者也都是咨询师自己的一个侧面。在他人的故事里,我们深深地照见彼此,看见便是疗愈的开始。

  荣格说,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这也是我推荐王嘉悦老师《隐形创伤》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王嘉悦老师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咨询硕士、资深心理咨询师。她用丰富的案例和严谨的理论分析,给大家呈现她对“隐形创伤”的点滴细节的总结。

  对我这个跨界咨询师来说,这些有益的总结与提炼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这些总结既有法律人的细致严谨,又有管理学人的工具化思维,更有资深心理学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一气呵成读完本书。这也是我很愿意写这篇“抛砖引玉”的序言的原因所在。

  我很喜欢嘉悦老师的这段话:

  “埃里克森所坚持的,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并持续探索自我。在这种面对和探索之中,时间会给你最宝贵的财富:自省和自爱。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会像埃里克森一样感到困惑、迷茫、痛苦,但没关系,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请记得不要放弃探索和接纳自己内心的童年自我。”

  心理学疗愈经典《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的作者克里希那南达提醒我们:

  “我们童年都有过身体或情绪上被遗弃的经验,那份伤痛是如此的难以抗拒,以致我们将它深埋在无意识中。我们的生命能量试图从这样的伤痛经验中复原,但是在我们重新意识到这些儿时的经验之前,疗愈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创伤疗愈是一条漫长的路,当我们能够真正直面这些“隐形创伤”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那些负面情绪都是帮助我们走进内心探索之门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创伤、与对方共情,最终让我们能够彼此袒露脆弱、彼此看见,真正实现深度亲密。

  让我们一起跟随这本《隐形创伤》勇敢地走上探索与疗愈之路吧!

  亲密关系咨询师

  陈历杰

故事推荐

故事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