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与哲学家谈快乐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7-28 03:54:53

  《与哲学家谈快乐》是一本由[法]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哲学家谈快乐》读后感(一):凡人皆痛苦,几人能快乐?

  哲学书的写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与哲学家谈快乐》应属后者。严格来说,这大概并不算是一部哲学书。虽然标题中注明了“哲学家”,书中也讲到了历史上一些大哲学家的思想,包括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斯宾塞、尼采等人,但是总体而言更多地是一种基调,就像拼图的底色——影响并塑造整个人类思想观念的第一要素。这也类似于中世纪答辩的既定程序: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先列出前人的说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多重辩论。

  归根结底,这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近乎小手册,无怪乎有人以“心灵鸡汤”视之。然而作者是以哲学为基底,加上自身由人生阅历而来的感悟,从心灵的最深处,才得出这部“快乐”指南。寻求快乐本身无关乎哲学,快乐也不需要过多的厚重感。不去拘泥于哲学论证,彻底抛开前贤的说法来畅谈快乐,又未尝不可呢?

  作者给出的几条准则,包括找到真实的自己、与外界达到和谐等等,换一种方式来讲,或许近乎空谈。但有了作者自身为了寻求正确的人生道路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作为背景,就显出了另一重深重的意味。这就好比同样一句话由不经人事的少人说出来,未免觉得老气横秋,但出自老年人之后,就觉自然而然,分外妥帖。又有多少哲学言论,不是在有了阅历之后才能领会的呢?

  有关快乐的思索与作者本人的经历交错出现,让人想起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或又名《悉达多求道记》)。悉达多经历类似的旅程,所求的是“道”,换句话说就是内心的安宁。这应该就是《与哲学家谈快乐》中所称道的最高境界的快乐。冥思、内省、不断反思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认真对待当下的一切,过简单的生活,不受物欲的干扰;热自然、动物和人,找到奉献的幸福;与自我和解、与外界和解、找到如纯生婴儿一般的“生之快乐”。

  这些最浅显、最适应的教义式的词句,好比佛教为了劝人向善、努力修行而编写的通俗教寓一般。这正是作者奉行始终并在本书中自述的宗旨:努力去寻求快乐的生活,把我从这些历练中体会到的、所学到的东西,用最通俗浅显、最便宜可行的方式传播给大众。

  《与哲学家谈快乐》读后感(二):对于快乐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什么是快乐?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快乐?

  作者首先跟我们描述了斯宾诺莎、尼采以及柏格森这几位哲学家对于快乐的研究。斯宾诺莎认为快乐就是生存能力的完善与增强。尼采则更加强调艺术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孜孜不倦地塑造自己,我们就能让生命成为一件卓越的艺术品。柏格森则认为所有真正的快乐都散发着荣耀的光。这几位哲学家的观点都非常的值得深思与学习,因为这三种观点其实都算正确,因为在某些方面来说确实都能带来快乐。

  作者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能够为快乐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比如说专注、参与、冥想、信心或豁达、坚持等等。

  虽然我们拥有了有助于为快乐创造“适宜的土壤、气候”,但是这样的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们所真正要追求的快乐是长久的快乐,而不是昙花一现。为了创造长久的快乐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而且这两条路径是相互补充的。第一条道路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作者将其称为释放的快乐。第二条道路是向他人敞开心扉,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作者称之为融入的快乐。

  其实就是总结的来说,我觉得快乐就是要做自己。经常会有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难免会遇到对你指指点点的人,也会因此而耿耿于怀,其实都没有必要和自己和解就好,长路漫漫前途一片光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快乐都是因为心理作用的原因,都是想的太多。 作者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就是从激情之爱到放手之爱,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如果你一味的逼迫对方,反而会剥夺对方的快乐,结果自己也会因此丢掉快乐。良好的感情关系才能够使我们的快乐经久不息。 最后一个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快乐那就是生的快乐。虽然有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但是其实有时候能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已经很知足了,世界有那么多人每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丧失生命,而我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作者去印度时明明他印象里印度很贫穷,那里的人也会和印象中的一样不会快乐,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那里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快乐很多。虽然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是也还是非常的快乐,这就是简单之人的快乐。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快乐是一天不快乐是一天,何不选择快乐呢?

  《与哲学家谈快乐》读后感(三):《与哲学家谈快乐》与努勒瓦一样在印度学到了简单的快乐

  收到书,竟然发现书有种夏天冰淇淋的奶香味,太神奇,放在床头,倒也有助睡眠。读完全书异常激动,因为作者也在印度泡过,因为与作者在印度同样的地方工作过,并且收获相同的内心体验,感觉作者成了我内心的兄长一般。还没看完,就开始跟朋友推荐这本书,我的推荐理由就是:

  一、 简约,不浪费你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太宝贵,就算被无端消耗掉两小时,都难以接受。)

  二、 给出了答案与建议。(当然,有没有用,只能靠缘分。)

  三、 有很多与印度有关的地方。

  读了前言,自己的理解为快乐让人暂时摆脱了虚无主义的迷茫感,感知到某种力量,获得了人生的快感,肯定了自己的存在。

  下面简单说说几点阅读收获与记录:

  书上说到特蕾莎修女,我是有过这段内容类似的参与经验,我是感谢这段经历的。我与其他志愿者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在一开始,都是认为自己再帮助病人,从而让病人快乐。但越往后越发现,是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他们让我们体验到那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努勒瓦应该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听努勒瓦停车被拖走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荒蛮故事》里的炸药哥,不同的是炸药哥炸掉了拖车部门,最终收获了快乐;而努勒瓦是卖掉了车,也同样收获了快乐。

  看到“要知道,把一切问题归咎于他人是件多么简单的事情!”这句的时候,心一拧。我也曾经走进这个陷阱,我都不知道我曾经什么时候形成了这种思维,但还好,我及时发现了这个陷阱,驱逐了隐藏再心中的这个暴君。

  快乐是短暂的,人类很多行为的目的可以理解为追求某种快乐。然而快乐总是表现的很短暂,人如何能够获得更长久的快乐呢?书中倒是给出了两个办法:一种是冲破束缚-获得内心自由-重新找到自己。另一种就是和解。

  努勒瓦说生活如果没有快感,就是一场没有休止的苦役。但快感有两个缺陷:一,快乐无法持久,可能是我们只注重寻求快感的过程。二,贪欢一晌,反而得不偿失。这让我想到了人在奴隶社会的精神状态。

  快感的巨大缺陷,让东西方哲学家创造了一个概念-幸福感。而快感本身不罪恶,没有问题,但是给人类带来困扰的却是追寻快感的缘由。

  伊壁鸠鲁的“少即多”的思想,是与印度的处世观非常相近的,在印度,我是深深被这种思想触动过的,我也发现日本人也是吸收了很多“少即多”的理念。

  关于“自足”,我的理解,人如果一种保持着欲望,那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在得到完整的满足之后,再追寻一些“过份”的追求。

  实际上,我们混淆了快感、快乐与幸福的概念,我们总是再花样翻新的找乐子,浑然忘记了追寻内心深处持久的幸福。快感是极其短暂的,而快乐往往又是没有理由、无法预知的。只有幸福才是恒久的。

  读这本书,我终于理清楚了快感、快乐、幸福之间的某种联系。幸福应该是摆脱对外部因素的依赖,从自身寻求幸福。而幸福的最高境界,原来就是智慧。其本质就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本身,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强行改造它 。

  《与哲学家谈快乐》读后感(四):想要快乐,就读这本书吧!

  我们如今奉行的很多信条,其实哲学家都研究过,所以,哲学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近。

  同时这些被我们奉行的信条,我们也在践行着。

  你幸福吗?很多人会想到多年前关于幸福的那个调查:我不姓“胡”。

  经常感到快乐与幸福的人,一定是过好了自己的一生。

  壹

  感知快乐与幸福

  和哲学家相比,我们并不纯粹,太多的杂质充斥在我们的人生里。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秉承利己主义(金钱只是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对快乐、幸福的感受达不到应有的程度,也很难沉浸在快乐和幸福这种感受中,更难触碰到智慧的层面。

  《与哲学家谈快乐》这本书,基于斯宾诺莎等多名哲学大师关于快乐的哲学理论,作者以自身大量的人生经历去论证。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能够为快乐的生长提供肥沃土壤,比如专注、参与、冥想、信心或豁达、善意、无偿、感恩、坚持等等。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感知快乐与幸福,我们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特有的习惯、经历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和快乐的人在一起,空气也是甜的。再往后余生里,做一个快乐的人吧!

  贰

  如何快乐且幸福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这个问题其实和这本书的主旨分不开——如何感知区分快感、快乐、幸福;如何习得幸福的智慧。

  这里,我想谈谈斯多葛学派。

  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在苏格拉底在同一个广场上被审判近一百年之后,此时希腊的学风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享乐主义,主张玩世,花堪折时直须折,珍惜眼前,另一个是犬儒主义,主张出世,荣华富贵皆浮云,唯有放弃物欲才能得到真自由。

  创立斯多葛学派的芝诺,早期的时候也是一位犬儒。斯多葛主张物物而不为物所误,既享受一切的美好,同时也洞察一切美好的转瞬即逝,主张入世,但又不是享乐主义的让欲望飞,也不是犬儒主义的衣衫褴褛,以地为席。

  后来,斯多葛由希腊传入到罗马,罗马人改进了斯多葛,推崇内心的宁静至上:宁静和德性同样重要,且相互关联,只有德性完备,平静才会降临,内心免于一切负能量,反而言之,内心宁静,才能追求德性。这里的宁静不是说抛弃一切情绪,而是抛弃像愤怒、焦虑、悲伤等负面的情绪。

  理想的罗马斯多葛是这样生活的:享受美好,追求事功,但绝不沉湎其中,洞察一切都像朝露一样,随时消失。如果荣华富贵转瞬间被夺走,那也是命运使然,丝毫不能动摇一个斯多葛的沉着与泰然。

  无忧无惧,无嗔无念,内心宁静。当然,宁静它不是放弃所有的情绪,而是放弃负面的情绪,不为愤怒、悲伤、焦虑、恐惧所动。

  作为一个斯多葛,如何过自己的一生呢?

  一、总是设想最坏的情景,假设一切均被命运所夺走,降低厄运带来的心理伤害。对于斯多葛而言,灾难来临对他们只是符合预期。

  二、控制能控制的,比如对环境的态度,但无法控制的要放手,比如环境,如此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和外在的效率。

  人们想要改变世界,而斯多葛只想改变自己。

  三、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现实的过去和现在,接受生命的限度与不可避免性。

  四、克己,按照设想中最坏的情形去生活,坚定自己的意志力——我们不会真正失去什么,也没有什么会失去,它们来自哪里就回到了哪里。

  五、反思,清晰辨别你允许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进入自己的脑海。对一个斯多葛而言,死亡是终极的测试,他会坦然接受死亡,因为他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在死亡之前,他已经过好了自己的一生。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思考它的方式,对其意义的诠释

  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事物的构成,而是为了在看到我们周遭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性之后,能够让自己的意志与所发生的的事情和谐一致。就像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在,以及拥有更好的想象力去看待未来。

  我们可以从斯多葛的一些主张中获得启示,去过好自己的一生。

  人的一生总是艰难的,但总有人会在其中发现幸福的踪迹,他们用快乐装点一生,如此,苦难也就没有看起来的那么苦了。

  其实人们不止可以从《与哲学家谈快乐》这本书获得快乐的些许秘籍,还有很多书籍读过之后,也会让人醒悟生活的真谛,感知快乐与幸福之于生活的重要性。比如《日日是好日》这本书,15个篇章15种幸福。下雨天如果也能乐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变成“好日子”。

故事推荐

故事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