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读后感摘抄
《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是一本由朱天衣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读后感(一):闪闪发光的日子
这本书里描述最多的就是途经于生命中的景色和美食,充满人间烟火。作者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学习,随性洒脱,喜欢自由,安于生活又创造生活,打破闲适的环境,追求自我,有同理心又以自我为主。书中充满安稳平淡且有趣的生活,回忆着各种有趣独特的小事,足以构成生命中闪亮的日子,书中文字带给我乐观积极的一面,但与当今现实仿佛格格不入,中途想放弃,还是坚持读完,这种人生令人羡慕和向往。
《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读后感(二):用散文纪念一生
文/舒念
看完《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很自然地,我们就能对朱天衣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她是三姐妹中的妹妹,热爱动物,也热衷下厨,既爱张罗歌舞,又爱田园琐事,可远赴异国,也可安于台湾的小城……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似乎都带着一种热爱的情感,她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然后用文字将这些细节一一展示出来,这本书就像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是一本生命的纪念册。
从童年开始,三姐妹的生活开始于一个普通的家,后墙外的荒地,成为一家人的后花园,院子里的桃树,成为了桃树人家的源头。不知是教导有方,还是什么原因,这一家姐妹都不闲着,开出版社、写文章、练京剧、跳舞,连养动物都热热闹闹的,总是一大家子人的感觉,这就构成朱天衣文章的基调,即使都在谈生活的琐事,也常常要谈到许多相关的人和事,这些才是构成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的元素。
从童年走出来,路越远,越能够感受到乡愁。对于朱天衣而言,乡愁是小时候吃过、用过的所有东西,尤其是吃食,在她的文章中格外有声有色。台湾的风味小吃我们所见也不少,尤为出名蚵仔煎,其实也是大陆传过来的,只是在传递的过程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呈现了新的风貌。有些难以复制的菜肴,却只能藏在记忆里,或是想办法复制,就像是醋溜鸡子家姜丝,以求螃蟹滋味,或是求而不得的荠菜,恨不得自己开个园子种一些,以满足自己味蕾的回忆。
其实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只是朱天衣将这样的日子也写的有声有色,即使我们不在一个年代,也没有生活在一个地区,但是对世界观察的眼光是一样的,我们都曾抬头注视大人们的行动,也都曾疯跑在无人的山坡,曾经第一次看到家以外的世界,第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同……
这些都是我们回忆里的点滴,即使细节不尽相同,但感受却是相通的,人们从自己的家乡出走,总会常常想起曾经熟悉的地方,而在陌生的城市,这种熟悉的回忆或许难以分享,但是却值得我们记录。这本书也在悄悄地告诉我们,生命中闪亮的日子并没有真的流逝,而是活跃在我们的回忆中,而我们只需要一支笔,就能重现当时的生活,这一册散文,就记录了一生的故事。
《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读后感(三):慢慢记录,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
时间会慢慢变迁,身边的人会慢慢的变化,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慢慢的回顾身边的每一件细微小事,因为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在这本《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中作者朱天衣记录了一些慢悠悠的生活时光,让我们看到了她记忆中那些充满温情又无比美好的日子。综合来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清青春的回忆录,也是一本关于台湾的文化手册。阅读她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最真挚的情感,聆听到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对于作者朱天衣来说,记忆中那些最为闪亮的日子大概是在求学时的那份无忧无虑的美好,能够在青春期不被父母束缚住,自由自在的成长大概是最美好的日子了吧。他们由六个人组合起来的兔家庭,并且进行按资排辈,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孩童时期都会去做的一件事情吗?那些一起骑行过的路,那些一起做的游戏,那些大胆妄为去尝试的不同寻常的测试和围坐在一起品尝的美食都构成了闪闪星空,让我们记忆犹新。
在#都市人的乡愁#章节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分享了在台湾的诸多生活印象。从外公家的封肉、蹄髈、鸡酒,酸笋到夜市的头号爆款小吃,再到熟悉的人制作的荠菜馅饺、客家粽,以及旅行圣地的九份、金瓜石等。再字里行间,凸显的不仅仅是对于美食的回忆,更是对于过去生活的一份探索。 在#晃晃悠悠,直至终老这个章节中作者分享了自己人生过程中一些具有意义的事件节点。她和我们说结婚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除了结婚,人生还能有更多重境界。在对待购物这个事情上我们要懂得掌控自己的欲望,或许橱窗里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狠精美,但是从自我的角度入手,不断飞涨的购物欲只会让我们丢失了原来的生活节奏。
在这个章节中让我们最沉浸的一个章节时作者谈论旅行的意义的这个部分。在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意义的探究,但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我们都缺乏了一个走出去的理由,我们被狗儿猫女所限制,被生活的现状所困住,但其实,似乎走出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一旦走出了限制的领土,会发现不一样的境界。 综合来讲,生活中闪亮的日子从来都不匮乏,我们缺少的从来都只是发现闪光点的眼睛,留心观察,留心记忆,你会发现属于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读后感(四):回忆:乌云的金边
什么地方的景色最为优美,何处的音乐最为动听,又是哪里的食物最为熨帖?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一个地方:过去。正如曾经遍布网络各个角落的“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所言,世界上最远的地方是回忆,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也是回忆。回忆往往是最好的滤镜,回忆中的生活总在不知不觉间镀上了光,变得温和了。因此我们总是能在回望的时候找到明媚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回忆过去的文字似乎总会温柔一些,尤其是散文性质的文字。剥离了身处其间的忐忑,带着成熟的视角回望过去,那些曾经尴尬的、不安的、窘迫的瞬间无一不变的可爱,那些平凡的、普通的瞬间则充满了惊喜,而那些本就充满欢欣、快乐的时光更因为永不再来而变得感动。至此,回忆里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面对回忆的每一个人则变得多愁善感,没有交集的生活因为回忆而产生共鸣,读者与作者在这关于回忆的文字里共享欢乐与惆怅。
这种共鸣的情感,在阅读《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时得到放大。这种共鸣的放大,其实有着两重不同的来源。于私,是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童年、少年时期。虽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但少年时期青涩而尴尬的身份似乎成为了所有人共有的回忆通行证。一场旅行与不甚明了的感情寄托,一次夜市经历与简单却绚烂的回忆。甚至是举家搬迁的新鲜与不安,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于私的共鸣。不是每一个人都曾在少年时与同伴出游,但是我们总怀有过这样的幻想,不是每个人都曾游历过夜市,但是我们总会在少年时为某一简单的事物快乐许久。
在鼓浪屿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景色
于私的共鸣往往短暂。本书让人持久共鸣的或许是海峡两岸共通的情感。许久前,曾在课本上读过一篇文章《海滨小城》,一直觉得这个小城或许就是厦门。然而这个小城未尝不是台南。中秋节时响彻厦门的博饼声,同样也在海峡对岸响起。甚至伴随着每年送旧迎新开放的凤凰花,脑海中回荡的音乐也是在海峡一侧同样响起的《凤凰花开的路口》。这样的文化纽带超越了空间时间的阻隔构成了公共层面情感的共鸣。而本书所记录的点点滴滴,同样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引起共鸣。所谓乡愁,究竟是余光中先生窄窄的船票还是郑愁予先生达达的马蹄,我们不得而知,可是这些诗篇在两岸的巨大影响是相似的,这是共鸣。乐坛的更迭尚不可知,但是熟悉的曲子的传递同样是共鸣。母亲作为客家人的习俗、台湾夜市商品与福建小吃的类似,都是共鸣。这些事物,存在于作者记忆中,流淌于作者文字中,最终在不同读者心中激起了回忆,荡起了美好的涟漪。正是这样跨域时空的美好记忆,构成了更广意义的共鸣,最终形成了这闪闪发光的日子。
或许是因为显示生活总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安、不满或者不如意,我们不仅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慰藉,也希望在他人的生活中寻觅安慰,而《生命中那些闪亮的日子》恰好给了我们这样的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