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的读后感大全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是一本由[日]清水研著作,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读后感(一):如果获得了永生
很简洁质朴的一本直面死亡书。通过纪实癌症患者,引出作者的生死观。
与其害怕死亡,不如担心是否充分利用了自己生命中的时间。或者去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获得了永生,该去如何面对生活?每天过的是否有意义? 在快节奏时代,我们总是容易忽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比如选择进餐时,我们会纠结哪个卡路里少,哪个好消化等。那何不问问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成全了自己这一点儿微小的需求以后,开心和满足却是真实具体的。 生命是一场旅行。万事万物都有终点。死亡即终点,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珍惜路上我们相遇的那些人,经历的各种体验。享受这种行程,便值得。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读后感(二):生活很苦,鸡汤来补
比较像一些简单的随笔,出成书有点敷衍了叭!虽然清水研在我看来还算个不错的纪实类作家。
可能是因为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古往今来,中国人好像一贯忌惮谈论死亡。可是,如果不能直面死亡,人又怎么能好好的生活呢?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你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那些生命中的至亲,别说活着难得见面,有的连离世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多少昨天还在跟你说早安的人,过几天就变成了一捧骨灰。
一些说烂了的心灵鸡汤,却被一次又一次证明还是能补到的。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珍惜身边的爱人。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每天早上起来会发现自己又赚了一天。
比起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读后感(三):评《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
一本记录作者从癌症患者身上学习生死观的书。
优点是整本书浅显易懂,里面包括了一些真实的例子,很快就能读完;缺点是每一个分享的点都非常短,基本上遵循着提出观点/问题 一位患者的例子 学到的东西这样一个模式。
最大的问题在于书的受众很有限,似乎只适合于对生命死亡完全没有概念的人或突然患上重病想看看书的人。对于想学习或了解心理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很像鸡汤文(抱歉这样描述)。而对于有心理疾病或者在心理方面寻求帮助的人来说,这本书讨论的点并无法运用到自己身上。
比如说,我现在对生活非常绝望找不到意义,那这本书让我想象我忽然得了癌症的场景,我并不会因此而感到生命的宝贵、激发我活着的欲望。相反,我还很高兴找到了一个体面的死法,至少大家不会责怪得了病的人。或许某一天真的得了绝症时,我会像书中描述的病人一样勇敢地活下去,重拾人生的意义。但在没发生之前,光靠想象并不能改变我的现状。
不过作者有一点说的很对,不要在非常痛苦的时候做重大决定。
最后一点,如果我会在一年后死去,那么我一定会很开心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读后感(四):享受场上的每一秒
我很怕看讲医院的剧,但对医生写的书却情有独钟。《最好的告别》《当呼吸化为空气》都是原版刚出没多久就读过,还曾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站着读完了台湾余德慧教授写的《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看到《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这本小书后,我会毫不犹豫地读起来。
作者清水研是日本一名肿瘤心理学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为癌症病人及其亲属提供心理咨询与诊疗服务。
在工作之初,作者发现患者的人生阅历都比自己丰富,他很难回答“我的时间不多了,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眼睁睁看着病人接二连三地离去。但是,当看到患者无比认真地过每一天,也让作者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己而活”。
在工作的第二年,一位20多岁,比作者当时还小几岁的患者让他终身难忘。刚得知癌症复发后,这位年轻人生气地大吼。但当作者真正与他见面时,才发现他很温和,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身边每个人,一边开心地喝果汁一边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说。反倒是“我”对他的态度过于小心翼翼了。
在与死亡亲密接触了一年之后,作者平静了很多,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就像一场单程旅行,而另一位患者曾经说过,“如果不能活在当下,总被过去纠缠、为未来担忧,就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和作为一个生命的自己的存在”。
读这本书差不多用了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有时,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场足球比赛,你不知道自己会在第几分钟被换下,或补时多长时间。但只要还在场上,你一秒钟都不想错过。
如果还没想好新年愿望写什么,不妨先读一读这本小书。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七十五亿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