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记网

位置:日记 > 闲逸日记

芳邻

时间: 2014-10-22 21:05:01  分类: 闲逸日志  天气:晴天 
古人云:“有酒有肉敬远亲,有事有难靠近邻;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救近邻。”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这大院子里生活了六年后,对这句话确实有深切的体会。

现代都市人住的是高楼大厦,一扇扇海蓝色、深棕色、翠绿色的铝合金门窗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走进那些豪华住宅,总觉得高处不胜寒,少了些人气。冰冷的铁大门关得特别紧,用力敲门都不应,只闻电视声。隔壁邻居,在一个楼梯间住了几十年,还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好在我们住的旧大院子是一个系统四个局机关家属楼组成的,热闹非凡,院子里点头照面住着的大都是熟人朋友,大呼小叫,亲热得像一家人。

刚搬进旧大院那会儿,院子里住着一百多户人家。住在我家对面的邻居是极爱整洁的蒋姨。一楼出出进进的人多,蒋姨每天拿着大扫帚,将地坪、走廊、过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她家除了老俩口外,还有4个儿女、3个孙孩,一家人和睦得很,时常听见他们一家老小欢乐的笑声。搬过来不久,我们两家人渐渐走动起来。母亲爱种花,爱做小菜,并常将这些“土特产”送给蒋姨家,蒋姨也不时送来新鲜的瓜果和家乡的蔬菜。我笑言两家是“情感大沟通、物资大交流”,心底暗暗庆幸交了一位芳邻。

住久了,邻里间相互照顾、互相关心,相处得愈来愈和谐、融洽。楼上哪家孩子提前放学了,年轻父母们总爱和楼下的老人们打声招呼,帮忙照看。楼上邻居的摩托车放在楼下走廊上,不用担心“梁上君子”,老人们火眼金睛,个个都是编外警察。楼下常有飘落在地的衣服、床单,邻居们会捡起及时收好或送上楼去。年轻的小俩口常有拌嘴的时候,老人们乐意充当“和事佬”,一面“严厉打击”,一面“糖衣炮弹”轰炸。小俩口在“扑哧”一笑中,和好如初。院里的年轻夫妇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楼里有些老人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不能常回家探望打理家务。院子里的年轻人就抢着帮忙把老人家里的液化气罐背上楼去,买米买油,尽心尽力,从不打折扣。

亲帮亲,邻帮邻的事,在大院里数不胜数。一次,我家的水头坏了,一楼对面的邻居李姓大哥二话没说,冒着酷暑跑来帮忙修理。忙乎一个下午,累得李姓大哥汗湿衣衫。白花花的自来水通了,两家人的情感也更深了。还有一回,一位周姓邻居,打完扑克后,突然脸色苍白,两眼发直,人事不醒。邻居们有的忙着打120,有的拿来速效救生丸,有的拿来自家的现金垫付医药费,有的抬担架送医院……大伙儿手忙脚乱地将老周送到医院急救,十天后,老周脱离了危险期,医生说如果晚来几分钟,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邻居们提着水果、补品去探望老周,躺在床上的老周感动得连声道谢,要不是遇上这些好邻居,我恐怕去见‘克思’了,好在‘马克思’嫌我太年轻了,不收留,呵呵……

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打那以后,邻居们纷纷打开家中的防盗门,走到院子里,彼此说上几句知心话。院子里的退休干部彭局长,是个爱管闲事的热心老头,曾在单位主管政工人事工作。退下来后,他走东家,串西家,搜集了各家各户的资料,精心制作了一张蓝色的“邻里卡”,正面印着居民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内容,背面印着:“建和睦家庭,做和谐邻里,你有困难我来帮助。”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道出了平常居民之间不同寻常的深厚感情。一张张写满真情的“邻里卡”洋溢着温馨,流露着祥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把左邻右舍的名字和面孔对上了号。小小“邻里卡”在居民间热传递,除了带来邻居的信息,也带来了邻居殷殷的问候和祝福。邻里关系,因为这些小小的卡片而越发亲密。

“十一”国庆节快到了,大院里要举行唱红歌比赛。左邻右舍积极行动起来,就连82岁的王大爷也张着漏风的门牙,天天哼唱着走调的《南泥湾》。我母亲更是踊跃参加了老年合唱队,晨风吹,阳光照,她就站在地坪里咿咿呀呀吊嗓子,其热情程度,不亚于当年她任妇女主任时,带领七大姑八大姨在台上大扭秧歌。节目都是院子里的居民自己编排,业余演员个个面熟。国庆节那晚,大院子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歌声阵阵,掌声不断,洋溢着邻里相亲、和睦团结的气氛。老少邻居们的拉歌精彩纷呈,独唱、对唱、小合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歌唱祖国》、《左邻右舍》、《家和万事兴》……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将院子里邻居的心拉得更近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院子里老老少少几百人齐唱,铿锵有力,振聋发聩,嘹亮的歌声在院子的上空久久回荡。

邻里关系有着唇亡齿寒联系,两国如此,邻居也然。遥想清朝宰相张英起房造屋,主动把墙让邻居叶侍郎家三尺,退一步,海阔天空,邻里和睦,一时传为佳话。“邻居好,赛金宝。”而如今,我们院里的左邻右舍也在演绎新时代和谐的邻里佳话。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能共居一地,左右为邻,实在是一种缘份。

作者信息

昵称:灵感发源地
性别:女
去Ta空间看看

最新评论(0)

灵感发源地的日记

精选日记专题

日记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