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手记
时间: 2015-01-04 16:25:48
分类: 随笔日志
天气:晴天
3月25日,阳光和煦,春风荡漾。我跟随领导去下乡走访调研。久在机关上班,从早到晚,事务繁杂,身心感到非常疲惫。能忽然走出机关,亲近大自然,深入田野乡村,感受一下早春的田园风光,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郁闷而阴暗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就像这无比晴朗的天气。
车窗外,视野无比辽阔,到处是一派新鲜的春的气息,春的气象。路边,杨柳正在回黄转绿,一条条,像祖母织布机上的细丝;一叶叶,像二月的春风、像祖母的剪刀裁出的,像一张张雀嘴黄黄的。小草也趁机苏醒了,远远的一抹淡绿,近看却没有了。坦荡的麦田里,麦苗开始返青,好像绿茸茸的大毡子,直向远方平铺开去。连片成方的果园里,苹果树的轮廓疏朗清晰,枝枝桠桠,渐渐变青了。我深深地知道,水分和营养已经从树根慢慢上行,上行到树干,上行到树枝,叶芽和花芽正在悄悄孕育。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们忙碌起来了。有人正爬上梯子修剪果树,有人正用铁锨翻着空地,有人正开着农用车往地里拉粪,有人清理着繁枝乱叶,烧起了一堆堆篝火,升起了一缕缕炊烟……田埂上,酸桃树已经开花了,白雪雪的一片,如同点点白梅。
一
翻了两条梁、两架沟,终于到了何谈村了。省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徐旗成给我说,这个村离县城远,处在三县交界处,人口稀少,村中老户很少,大多数是困难年月里的外来户,七姓八辈,口音杂得很,它们十三省十几个县呢,实在是饥荒战乱的时候,拼拼凑凑、凑凑活活组成的一个村子。落户的多数是陕南人,其次是河南人。日子慢慢好了,好些人都陆陆续续回老家了。 土地面积就大了,种粮种得多了,也丰收了几年,小麦补贴也领了不少,老百姓的日子就渐渐好了起来。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怪不得,我看到整村搬迁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门前绿化树木,都是花园或菜园,韭菜绿生生的,蒜苗旺火火的,菠菜绿莹莹的。村上的广场安装了好些健身器材,卫生室、农家书屋都建起来了。走了一家又一家,好多农户的院子里,都有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蹦蹦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说,这几年惠农支农强农政策越来越好,日子就跟着好了起来。我看见,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扬眉吐气,笑成了一朵花,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自豪。
跟着,老徐把我们引进了贫困户朱平义的家中。当时,我就想,这么富裕的村子,难道还有贫困户?事实上,我真的想错了。一进门,一位矮个子的大嫂迎了上来。她用围裙擦了擦手,热情地说:“你们来了,快进来坐。”说着,就倒了热水端上来,说:“家里有病人,脏兮得很,你们见笑了。”接着,就用袖子抹了又抹小杌子,说:“你们将就着坐。”这时,我发现屋子确实乱极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两鬓秋霜,白发乱奓,脸色蜡黄,双腿埋在被窝里,靠着被子,没精打采,简直就像一只瘟鸡。老徐赶紧指着床上的男子解释说,老朱和妻子都是河南人,一家四口人,女儿出嫁,儿子现在上海上大学。老朱一直患肺结核,去年出了车祸,风湿腿坏了,没有钱,治疗没跟上,发展成骨髓炎了,已经瘫痪了一年多,没有穿过裤子,天天接屎倒尿呢。说到这里,我看见那位大嫂眼里泪花直打转转,她咬着嘴唇低下了头。揭开被子看,老朱果然没有穿裤子,两腿已经皮包骨头了。此时此地的他,多像2007年时我的祖母。我的鼻子陡然一阵发酸,悄悄背过身去,擦掉了眼泪。当领导递上慰问金时,那位大嫂怎么也不要,她说:“村里的低保,我们享受了,大病救助也享受了,给其他人吧。”在场的人唏嘘不已,竟然还有这样的人,还有给钱不要的事情。经过再三劝说,那位大嫂才含着眼泪勉强接下了500元。
有道是,啥都要有,千万不敢有病;啥都要没有,千万不敢没钱。说真的,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这位大嫂,我们佩服极了。临走时,那位大嫂硬是拉着我们不让走,让我们吃午饭再走。“你们打老远来,一定要吃饭。”经老徐的反复劝说,我们才走脱了。
二
离开老朱家,我们一路上沉默不语。
翻过了一条大沟,我们来到了豆家镇中学。走到校门口,两位校警拦住了我们,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进去。幸好,校长是我昔日的同行,他赶紧上前解释了一番,才领我们进去。他在自己的办公室,详细介绍了这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切合实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认认真真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最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本文学期刊《山枣花》。“山枣花”,多么熟悉,多么朴实,多么好听,简直像山里某个女孩的名字。我知道,在沟壑纵横的西北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地带,山枣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路旁崖畔沟边,坡坡坎坎,长得到处都是,随处可见。它的根系特别发达,生命力很强,就是在黄黄的干土里,细长的根也能延伸几米。它开的是黄花,细细的,米粒似的,结出的果实红红的,指甲盖大小,吃起来酸甜酸甜的,味道美极了。想到这里,我觉得“山枣花”这个名字不光有着土生土长的朴实,而且象征着一种山里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翻开《山枣花》粗略浏览了一下,没有料想到的是,如此偏僻的地方,喜欢文学的老师和学生竟然这么多。
我不由得心里感叹道,真是山枣花的魅力啊。
跟着,我们走访了镇卫生院。院长是一个高个的中年男子,他介绍说,现在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设备很到位,全院共有六名工作人员,三名医生,三名护士,看病有资质的只有他一人,其他都是临时雇用的,每月工资只有七百元,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们干上一段时间就拍屁股走人了,队伍很不稳定。至于那些配备的设施根本没有人会用,一直闲置着,实在是资源的浪费,太可惜了。我们认真地记录下了他们反映的问题。医疗设施配备到位,专业技术人员奇缺。
现实啊,多么让人感到无奈!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的事情,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中心幼儿园是镇街道最鲜亮、最抢眼的单位,新校址、新校园、新校舍、新气象,让人非常震撼。走进校园,一辆新灿灿的校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漂亮、衣着得体、举止文雅的园长老师热情地迎了上来,她把我们领进了幼儿园的一个小班。音乐响着,平板电视开着,一位更年轻的幼儿老师领着孩子们连跳带蹦,边歌边舞,非常投入,一群傻乎乎的小孩子,跟着音乐的节拍,学着老师的动作,像模像样地唱着,跳着。
看着眼前的情景,大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现在的孩子赶上了好时代,真是幸福极了!”恍惚间,在明媚的春光下,一群幼苗在我的眼前随风摇曳。
春天的确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春天。
三
走在路上,我们顺便到果园里、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了解了一些情况。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镇政府会议室。镇党委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学校医院的负责同志等方方面面的人都来了。会议主要内容是给县委常委班子极其成员提一些在工作作风、贯彻“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有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一致的看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了,老百姓的呼声越来越好了,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了,胡支乱花、铺张浪费的越来越少了,来信来访、喝酒闹事的越来越少了,克勤克俭、埋头干事的人越来越多了。
同时,社会各界的来人都提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仔仔细细梳理了一下,主要有:有惠农政策方面的,有产业发展方面的,有农民思想教育方面的,有村干部工资太低方面的,有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有体音美教师、幼儿教师奇缺方面的,有合疗费、养老保险费、社会抚养费报刊杂志费硬摊硬派方面的,有村级债务方面的,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方面的,有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的,有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修路、饮水等设施建设不到位方面的,有撤点并校不合理、孩子上学难方面的……如此等等。问题太多了,要赶紧整改了。
跟着,一个女市人大代表面有难色地说了一件具体的事情,我们一下子惊呆了。说是有一个六口人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妹俩。这个家在镇街道有两层门面房。儿媳妇出轨了,伙同情妇杀死了丈夫,坐监狱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爷爷奶奶拉扯着,不久,爷爷奶奶过世了,亲戚本家一直照顾着这俩可怜的孩子。那个女孩子上高中了,她的弟弟还小呢。
这个人大代表最后说,能不能给兄妹俩办个低保?能不能免去他们的学费?
听了这话,会议室里的人们一下子愕然吃惊,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有几个人站了起来,含着眼泪说:“这是非常真实的一个故事,就在※※村。”我忽然扫视了一下会议室,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人低下了头,有人脸红了,有人脸红到了脖根,估计也有人脸红到了脚后根,也有许多人若有所思。
我想,他们和我一样,确确实实心动了。说真的,我当时立马走出会议室,擦掉了自己的眼泪。
后来,我又想了想,问题不光有普遍性,而且也有它的特殊性。你不深入实际,访访民情,听听民声,了解了解民意,怎么能遇到这非常特殊的一幕呢???
车窗外,视野无比辽阔,到处是一派新鲜的春的气息,春的气象。路边,杨柳正在回黄转绿,一条条,像祖母织布机上的细丝;一叶叶,像二月的春风、像祖母的剪刀裁出的,像一张张雀嘴黄黄的。小草也趁机苏醒了,远远的一抹淡绿,近看却没有了。坦荡的麦田里,麦苗开始返青,好像绿茸茸的大毡子,直向远方平铺开去。连片成方的果园里,苹果树的轮廓疏朗清晰,枝枝桠桠,渐渐变青了。我深深地知道,水分和营养已经从树根慢慢上行,上行到树干,上行到树枝,叶芽和花芽正在悄悄孕育。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们忙碌起来了。有人正爬上梯子修剪果树,有人正用铁锨翻着空地,有人正开着农用车往地里拉粪,有人清理着繁枝乱叶,烧起了一堆堆篝火,升起了一缕缕炊烟……田埂上,酸桃树已经开花了,白雪雪的一片,如同点点白梅。
一
翻了两条梁、两架沟,终于到了何谈村了。省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徐旗成给我说,这个村离县城远,处在三县交界处,人口稀少,村中老户很少,大多数是困难年月里的外来户,七姓八辈,口音杂得很,它们十三省十几个县呢,实在是饥荒战乱的时候,拼拼凑凑、凑凑活活组成的一个村子。落户的多数是陕南人,其次是河南人。日子慢慢好了,好些人都陆陆续续回老家了。 土地面积就大了,种粮种得多了,也丰收了几年,小麦补贴也领了不少,老百姓的日子就渐渐好了起来。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怪不得,我看到整村搬迁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门前绿化树木,都是花园或菜园,韭菜绿生生的,蒜苗旺火火的,菠菜绿莹莹的。村上的广场安装了好些健身器材,卫生室、农家书屋都建起来了。走了一家又一家,好多农户的院子里,都有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蹦蹦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说,这几年惠农支农强农政策越来越好,日子就跟着好了起来。我看见,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扬眉吐气,笑成了一朵花,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自豪。
跟着,老徐把我们引进了贫困户朱平义的家中。当时,我就想,这么富裕的村子,难道还有贫困户?事实上,我真的想错了。一进门,一位矮个子的大嫂迎了上来。她用围裙擦了擦手,热情地说:“你们来了,快进来坐。”说着,就倒了热水端上来,说:“家里有病人,脏兮得很,你们见笑了。”接着,就用袖子抹了又抹小杌子,说:“你们将就着坐。”这时,我发现屋子确实乱极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两鬓秋霜,白发乱奓,脸色蜡黄,双腿埋在被窝里,靠着被子,没精打采,简直就像一只瘟鸡。老徐赶紧指着床上的男子解释说,老朱和妻子都是河南人,一家四口人,女儿出嫁,儿子现在上海上大学。老朱一直患肺结核,去年出了车祸,风湿腿坏了,没有钱,治疗没跟上,发展成骨髓炎了,已经瘫痪了一年多,没有穿过裤子,天天接屎倒尿呢。说到这里,我看见那位大嫂眼里泪花直打转转,她咬着嘴唇低下了头。揭开被子看,老朱果然没有穿裤子,两腿已经皮包骨头了。此时此地的他,多像2007年时我的祖母。我的鼻子陡然一阵发酸,悄悄背过身去,擦掉了眼泪。当领导递上慰问金时,那位大嫂怎么也不要,她说:“村里的低保,我们享受了,大病救助也享受了,给其他人吧。”在场的人唏嘘不已,竟然还有这样的人,还有给钱不要的事情。经过再三劝说,那位大嫂才含着眼泪勉强接下了500元。
有道是,啥都要有,千万不敢有病;啥都要没有,千万不敢没钱。说真的,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这位大嫂,我们佩服极了。临走时,那位大嫂硬是拉着我们不让走,让我们吃午饭再走。“你们打老远来,一定要吃饭。”经老徐的反复劝说,我们才走脱了。
二
离开老朱家,我们一路上沉默不语。
翻过了一条大沟,我们来到了豆家镇中学。走到校门口,两位校警拦住了我们,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进去。幸好,校长是我昔日的同行,他赶紧上前解释了一番,才领我们进去。他在自己的办公室,详细介绍了这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切合实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认认真真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最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本文学期刊《山枣花》。“山枣花”,多么熟悉,多么朴实,多么好听,简直像山里某个女孩的名字。我知道,在沟壑纵横的西北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地带,山枣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路旁崖畔沟边,坡坡坎坎,长得到处都是,随处可见。它的根系特别发达,生命力很强,就是在黄黄的干土里,细长的根也能延伸几米。它开的是黄花,细细的,米粒似的,结出的果实红红的,指甲盖大小,吃起来酸甜酸甜的,味道美极了。想到这里,我觉得“山枣花”这个名字不光有着土生土长的朴实,而且象征着一种山里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翻开《山枣花》粗略浏览了一下,没有料想到的是,如此偏僻的地方,喜欢文学的老师和学生竟然这么多。
我不由得心里感叹道,真是山枣花的魅力啊。
跟着,我们走访了镇卫生院。院长是一个高个的中年男子,他介绍说,现在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设备很到位,全院共有六名工作人员,三名医生,三名护士,看病有资质的只有他一人,其他都是临时雇用的,每月工资只有七百元,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们干上一段时间就拍屁股走人了,队伍很不稳定。至于那些配备的设施根本没有人会用,一直闲置着,实在是资源的浪费,太可惜了。我们认真地记录下了他们反映的问题。医疗设施配备到位,专业技术人员奇缺。
现实啊,多么让人感到无奈!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的事情,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中心幼儿园是镇街道最鲜亮、最抢眼的单位,新校址、新校园、新校舍、新气象,让人非常震撼。走进校园,一辆新灿灿的校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漂亮、衣着得体、举止文雅的园长老师热情地迎了上来,她把我们领进了幼儿园的一个小班。音乐响着,平板电视开着,一位更年轻的幼儿老师领着孩子们连跳带蹦,边歌边舞,非常投入,一群傻乎乎的小孩子,跟着音乐的节拍,学着老师的动作,像模像样地唱着,跳着。
看着眼前的情景,大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现在的孩子赶上了好时代,真是幸福极了!”恍惚间,在明媚的春光下,一群幼苗在我的眼前随风摇曳。
春天的确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春天。
三
走在路上,我们顺便到果园里、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了解了一些情况。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镇政府会议室。镇党委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学校医院的负责同志等方方面面的人都来了。会议主要内容是给县委常委班子极其成员提一些在工作作风、贯彻“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有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一致的看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了,老百姓的呼声越来越好了,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了,胡支乱花、铺张浪费的越来越少了,来信来访、喝酒闹事的越来越少了,克勤克俭、埋头干事的人越来越多了。
同时,社会各界的来人都提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仔仔细细梳理了一下,主要有:有惠农政策方面的,有产业发展方面的,有农民思想教育方面的,有村干部工资太低方面的,有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有体音美教师、幼儿教师奇缺方面的,有合疗费、养老保险费、社会抚养费报刊杂志费硬摊硬派方面的,有村级债务方面的,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方面的,有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的,有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修路、饮水等设施建设不到位方面的,有撤点并校不合理、孩子上学难方面的……如此等等。问题太多了,要赶紧整改了。
跟着,一个女市人大代表面有难色地说了一件具体的事情,我们一下子惊呆了。说是有一个六口人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妹俩。这个家在镇街道有两层门面房。儿媳妇出轨了,伙同情妇杀死了丈夫,坐监狱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爷爷奶奶拉扯着,不久,爷爷奶奶过世了,亲戚本家一直照顾着这俩可怜的孩子。那个女孩子上高中了,她的弟弟还小呢。
这个人大代表最后说,能不能给兄妹俩办个低保?能不能免去他们的学费?
听了这话,会议室里的人们一下子愕然吃惊,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有几个人站了起来,含着眼泪说:“这是非常真实的一个故事,就在※※村。”我忽然扫视了一下会议室,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人低下了头,有人脸红了,有人脸红到了脖根,估计也有人脸红到了脚后根,也有许多人若有所思。
我想,他们和我一样,确确实实心动了。说真的,我当时立马走出会议室,擦掉了自己的眼泪。
后来,我又想了想,问题不光有普遍性,而且也有它的特殊性。你不深入实际,访访民情,听听民声,了解了解民意,怎么能遇到这非常特殊的一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