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时间: 2015-08-18 23:01:12
分类: 闲逸日志
天气:雨
2013年8月17日,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开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产生的新兴城市。因“三线建设”工业基础雄厚,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省辖市,下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基于此,钟山区将在六盘水城区建设一座三线建设博物馆。
所谓三线,是指在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
三线建设重大战略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1963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却逐渐趋于紧张,战争气氛越来越浓。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这样,一场持续了十余年时间、涉及八个省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及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
当年,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支援三线建设的各路大军,离别故土,举厂、举家调往仍是不毛之地的六盘水。车路不通,他们举起长镐,挥动大锤,开山凿石,让公路延伸到了六盘水。没有铁路,他们人拉肩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挖土填石,炸山掏洞,让铁路通到了苗寨彝乡。铁路通车、电厂上马、煤矿选址、厂房开工、机器轰鸣……在六盘水的土地上,一座被喻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贵州西部的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国家在20多年时间内完成投资40多亿元,调动10多万产业大军在市境建成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使六盘水这块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起成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占居一席之地、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城区风池园旁。馆舍将充分利用始建于1963年的原水城特区老县委办公大楼,该地紧临唐人街,与钟山大道相邻,交通便利。该楼气势雄伟,长68米、宽26米、高8.6米,为两层木质地板;1965年曾作为三线建设指挥部,1966年彭德怀曾在该楼二楼左边三号办公室处理过公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项目占地40.22亩,投资7200万元。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博物馆共分三层,一层为战略决策即三线建设的由来,反映三线建设刚开始创业时,建设者在生活生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艰苦创业的精神;二层主要反映贵州三线建设,用展板展示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的大事件,展厅内再现三线建设的支柱产业如煤炭、交通建设、钢铁、电力、建材等生产场景;三层则主要是展示六盘水的辉煌成果、领导的关怀以及当今六盘水取得的成绩等内容。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产生的新兴城市。因“三线建设”工业基础雄厚,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省辖市,下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基于此,钟山区将在六盘水城区建设一座三线建设博物馆。
所谓三线,是指在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
三线建设重大战略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1963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却逐渐趋于紧张,战争气氛越来越浓。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这样,一场持续了十余年时间、涉及八个省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及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
当年,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支援三线建设的各路大军,离别故土,举厂、举家调往仍是不毛之地的六盘水。车路不通,他们举起长镐,挥动大锤,开山凿石,让公路延伸到了六盘水。没有铁路,他们人拉肩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挖土填石,炸山掏洞,让铁路通到了苗寨彝乡。铁路通车、电厂上马、煤矿选址、厂房开工、机器轰鸣……在六盘水的土地上,一座被喻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贵州西部的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国家在20多年时间内完成投资40多亿元,调动10多万产业大军在市境建成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使六盘水这块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起成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占居一席之地、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城区风池园旁。馆舍将充分利用始建于1963年的原水城特区老县委办公大楼,该地紧临唐人街,与钟山大道相邻,交通便利。该楼气势雄伟,长68米、宽26米、高8.6米,为两层木质地板;1965年曾作为三线建设指挥部,1966年彭德怀曾在该楼二楼左边三号办公室处理过公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项目占地40.22亩,投资7200万元。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