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写人散文

“她,是我婆婆”

发布时间:2022-02-09 23:43:06

  “我们真的很有缘分。”李玉珍这样说道。2月22日,她到关口同事家喝酒,冥然之间觉得要到三口托老中心看她的“婆婆”,顺便叫上了她的姨妈。

  这天,不停地下着,阵阵寒意袭人。当她下午2点到三口时,还和“婆婆”说了话,半小时后,老人即离世了。老人的“亲人”中,只有她为老人送终。

  她含泪替老人买来寿衣寿被全套,一丝不苟地和姨妈一起装殓“婆婆”。晚上九点多钟,随灵车到殡仪馆,为“婆婆”守灵。她说:“我好象有一种心灵感应,冥冥中要和婆婆见上最后一面。”

  2月24日她披孝冒雨送“婆婆”归山。人们都说:“小李真的很不错!”

  婆婆过世理当如此,还有什么错不错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春雷滚滚,冬寒未腿。孤寡老人,最难将息。退休职工刘菊铭婆婆,今年八十四岁高龄。2月5日,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往古港医院。可是,接下来是一连串的难题:离家较远,汤药饮食无人伺候,大小便失禁,无人陪护。2月7日,学校决定将其转到三口银杏托老中心。

  安排妥当后,便开始召集她有联系的亲戚,媳妇、姨侄、侄子,逐个打电话。英年早逝的儿子是已故丈夫与前妻所生,媳妇远在长沙,过从难密,且新寡衔悲;姨侄年逾古稀眼花耳背,行动不便;侄子年届六旬,家境一般。当我在一张从香烟盒上裁下的还算整齐的纸片上找到李玉珍的电话号码时,心下揣度:这个人与刘婆婆是什么关系呢。电话里传来一个温情的声音:“我是她的孙女。”

  亲戚会议很简单,同意学校采取的安置办法。会后一起去三口银杏托老中心看望了老人,长沙的北乡的匆匆赶回去了。只有李玉珍还在忙着买老人的日常用品,不顾天色已晚,跑遍了沿溪老街,替老人买了78片尿不湿。

  刘婆婆的夫家姓任,孙女怎么姓李呢?“我认的婆婆。”在我的小心翼翼的询问下,她道出了身份。

  原来,李玉珍1990年代,在三中就读高中,一次打开水时,刘婆婆桶里的开水泼出来烫伤了李玉珍的脚,事后,刘婆婆找到教室里,询问伤情,为她买药,请她到家里吃饭。后来李玉珍患了头痛病,学习都不能坚持下去了,刘婆婆知道后,为她煎药,洗衣浆衫,甚至干脆留她住在家里照顾。日久生情,一老一少,由忘年交,成为了没有血缘胜过嫡亲的婆孙关系。从1996年至今,她比“婆婆”的亲戚更亲,时头八节,酷暑寒冬,她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病痛心情。家庭老人,两头一肩挑,一挑就是十六年。

  李玉珍现在在浏阳美丹花炮贸易公司当会计,工作很忙。但她十几年来,与“婆婆”走得很亲。今年2月7日至2月23日,李玉珍隔两天就驾车到三口去看望“婆婆”。为“婆婆”买尿不湿,鸡蛋等。还不忘带上“婆婆”的邻居去和“婆婆”聊聊天,以宽老人之心。

  当我对她说些感谢的话时,她说:“要感谢的是三中,她是我婆婆,我是应该做的!”

  我感觉到了她话语里的真诚。她对老人的爱不是作秀,更不是那种施舍和同情的“给”。弗洛姆说过:“一个人究竟能够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能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婆婆”不是她生命中的过客,她不是“婆婆”生命的年轮。她们演奏着生命的主旋律。

  浏阳市第三中学苏耀斌

  联系电话:13467522840

  2012年3月2日

散文推荐

散文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