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时事评论

一代名相的人生悲剧

发布时间:2021-12-27 17:30:04

  一代名相的人生悲剧

  ______秦相李斯被灭族的悲剧初探

  李道泓

  在消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原,以及在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中,

  李斯在嬴政决策集团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他的政治前途,却因始皇帝的驾崩,很快走向深渊,遭到灭顶之灾,自身被腰斩,三族被诛灭,一代名相却落得个如此不堪的下场,个中原因,难到不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深思吗?

  一、李斯的最大愿望就是做个粮仓里的大老鼠

  李斯,生卒年月不详,战国末楚国人,出身于上蔡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年轻时一心想向上爬,却苦于没有进身阶梯,只有做个守粮仓的小吏,虽然极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但促使其决心改变命运的契机,倒是在普通人看来的一点寻常小事。他发现那些躲藏在厕所里的老鼠,整日与腥臭为伴,瘦骨嶙峋,皮毛块块脱落,见有人来就惊慌逃窜;而那些寄身在粮仓里的老鼠,整天吃着粮仓里的公粮,个个油光水滑安逸自在,即使有人来开仓,也毫不紧张。这对年轻的满怀野心的李斯刺激实在太大了。他想,为什么同样是老鼠,生存的质量差异却有如此之大?这实在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的关系啊。现在,我李斯就是那厕所里的老鼠。今生不做粮仓里老鼠,我李斯死不罢休。

  怎样才能由厕所里的老鼠变成粮仓里的老鼠,他煞费苦心,才想到了当时的大学者荀子,死乞白赖地要做人家的学生,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了一段时间后,颇有心得,李斯就迫不急待地请求出师,临别时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大堆话,听得荀子丈二高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其中的核心内容倒也清楚,荀子听出来了:没有权势没有地位,一生过着贫贱的生活,那是士人的最大的耻辱,我李斯就是为了功名利禄才跟你学习的。荀子当然不清楚他的学生话里的潜台词,就是要坚决做一个粮仓里逍遥自在的老鼠,荀子更不知道,李斯为此已经压抑的太久了,就像一只饥饿的老虎眼睁睁地看着一只肥羊在它身边晃来晃去,却不能饱餐一顿,那是什么样的感受!荀子看见李斯那愤激的样子,感到莫名其妙,就挥挥手,让他走了。

  李斯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帝王之术的要领,把七国的国君逐个排队,发现老家的楚王不足事,齐、鲁、燕、赵、韩、魏国的国君皆不足托付,唯秦之嬴政有帝王气概,是个可供终生享用的大粮仓,就从楚国跑到了秦国。他听说秦相吕布韦大权在握炙手可热,就投到吕布韦门下做了一名门客,吕布韦只不过是他见嬴政成就功名、实现既定目标的敲门砖。果然,不久李斯就找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李斯一见到秦王,也像他告别老师荀子那样,又极似一百多年前卫鞅见到秦孝公那样,鼓动着三寸不烂之舌,直说得江河起浪涛、天花乱坠:在他看来,似乎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早已成竹在胸,就如探囊取物般唾手可得。而这番话中还藏匿着一个又黑又粗又肮脏的夹火棍——不想夺天下的国君就是酒囊饭袋。他的意识里只有一个念头,你嬴政不统一天下,我李斯哪里去寻找天下最大的粮仓来寄身。好大喜功年轻气盛的秦王嬴政如何肯做饭桶。一个野心勃勃、一个霸气十足,君臣相见恨晚,十分投机,李斯更是如鱼得水。秦王立即封给李斯士的身份,让他常在身边走动。并听从李斯的计谋,开始启动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程序。用尉缭之计,派间谍分潜六国,身怀重宝去游说拉拢六国的达官显贵,愿意暗中投靠秦国者,即遗以重金,约为内应;不为金钱所惑即暗中杀害。这一招果然厉害,大大削弱了六国的实力,李斯因为有功被封为客卿。

  二、一篇《谏逐客书》,为李斯手握重权铺平了道路。

  正当李斯准备全力以赴为嬴政卖命,那个大粮仓遥遥在望,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没想到因为一个水手郑国,秦国朝野一片沸腾,到处都是汹汹的逐客之声,要赶走所有在秦国的客卿,秦王嬴政即刻下达逐客令,李斯当然在被逐之列。李斯就是李斯,不愧是跟荀子学过帝王之术的,和那些其它的被逐者不同,在被逐途中就写了一篇大气磅礴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不仅改变了被逐的命运,而且在先秦文学中也有不可或无的一席之地。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是初识之无的井底之蛙,只认得文章不认得人,觉得这文章写得太好了。文章批驳了凡客必逐的错误观点,采用对比手法,运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历朝历代的客卿为秦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要想统一天下,就不应该驱逐那些(其实是我李斯)真心为秦做事的人。文章议论精辟、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掷地有声。整齐的排比句犹如执矛挥戈的士兵,排山倒海而来,势不可挡;形象的比喻和铿锵的音韵,又如琳琅的珠玉动人心弦。如果仅以文论文,的确不愧是一篇好文章。现在看来,李斯把发誓要做粮仓里老鼠的赌注全押在了秦国,又集中押在秦王嬴政身上,现在竟然要赶他走,这不是要他李斯的命,他怎能不急火攻心七窍生烟,所以一急之下,就逼出了一篇好文章。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气盛宜言吧。秦王嬴政一看,立即取消逐客之令,追回李斯并升为廷尉。一语惊醒梦中人,嬴政不仅没有怪罪李斯,还给他加官进爵。此后三十多年,李斯鞍前马后的为嬴政出谋画策、东征西讨,为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始皇34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周清臣又乘着酒兴大肆颂扬秦始皇统一天下威加海内,古往今来、无与伦比,这一番热辣辣的阿谀之词早已使耿直的山东汉子淳于越听得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就立即站起来反驳说,从前周朝建立的时候,把土地和人民都分给了宗室亲族和有功大臣,这样周朝的江山才得以长保不灭。现在秦却不封宗室和亲族,而设郡县,一旦不幸外敌入侵,谁来保护朝廷的安危呢?淳于越的话得到了大多官员的赞同。于是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把好一个盛宴搞得沸沸扬扬,一向刚愎自用的秦始皇大为光火,把这件事交给廷尉李斯去处理,宴会不欢而散。李斯当然明白秦王嬴政的心思,秦王一生最为得意的杰作就是实行郡县制,怎容得他人如此放肆的诋毁。于是李斯就向秦皇上书说:这些儒生自以为读了很多书,自以为很有学问,他们根本不把皇帝您放在眼里,不满意您所建立的统一的郡县制国家。在朝廷之上对您的政令口虽不敢言而心存不满,出了宫门就大加诽议,这全都是那些百家之书坏得事,如果把这些书都统统毁掉,使他们无书可读,那么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思想和议论了。他们没有书读就越来越愚蠢,以后朝廷再出政令,还会有人来引经据典反对您吗?我看不如把那些百家之书统统烧掉。于是秦皇嬴政就下令焚烧诗书礼乐等百家之书,仅允许民间保留卜筮医药农工等实用技术书籍。倘有敢隐匿不上交者,以死罪论处。于是举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到处纸灰纷飞,不知这把火比起项羽焚烧那阿房宫的大火是否更为壮观,也不知这焚书的火焰与项氏火烧阿房宫是否有些因果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这种摧残文化的始作俑者是秦孝公时的商鞅,李斯是活学活用变本加厉。之后不久,李斯又亲手导演了一幕更为令人森然瞠目的坑儒惨剧。460多个儒生在咸阳郊外被活埋。就这样,李斯尽心竭力的帮秦王嬴政全面实施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措施,实现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的统一。嬴政统一天下后,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马不停蹄的四处巡游,封山刻石,宣扬他六合一统为我独尊的无上威德,这些统一的小篆文字大多出于李斯之手,如今尚流传世间被人宝爱的就有《峄山刻石》、《琅琊山刻石》《泰山刻石》等碑刻。以此而论,李斯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当然,李斯的仕途也从此走上了巅峰。

  三、富贵惑人,知而不返

  李斯的儿女都与秦宗室皇族联姻,乃是真正的攀龙附凤,可谓风光。李斯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回家探亲,朝中前来恭贺、探望、问候的就有一千多人,车子塞满了大街小巷,李家连日大开宴席款待朝中显贵。李斯望着眼前的荣华富贵,感叹的说:我李斯原本不过是上蔡的一个普通人,没想到辛辛苦苦几十年,终于成为天下最大粮仓里的老鼠,而且是一只又肥又大、油光水滑的老鼠,我成功了。但我听说我的老师荀子说过,凡事太过繁盛就会走下坡路,所谓物禁大盛,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我不知道我将来的归路在那里啊。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在富贵已极的时候,他的大脑还是清醒的,他没有忘记物极必反的道理。倘若他从此能事事以国家社稷为重,把权势名利看淡一点,也还算是一个智者,只可惜富贵惑人,知而不返。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第五次东游,随从的显要权贵有丞相李斯、中书掌玺令赵高,还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没想到秦始皇突患暴病,途中于河南沙丘驾崩身亡,临终留下遗诏:让长子扶苏回来给他治办葬事。这其中隐含之义实在是太明显不过了:就是传位长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此时正在蒙恬营中作监军。心怀叵测一直等待时机的赵高,按捺住满心的狂喜,等到始皇驾崩,却不派人发诏请扶苏回京,而是暗中来找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屏退左右,很神秘地对胡亥说:“皇帝已驾崩,遗诏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事,世子您难道没有一点想法吗?”胡亥当然明白赵高的意思,但他对此想都不敢想,他父亲一生有几十个儿子,他既不是嫡长子,又无德无能,他怎敢奢望继承王位呢?胡亥对赵高说:“吾父传位长兄扶苏,这是明正言顺的事,我兄扶苏贤能又有德,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难道中书令有什么异议?”赵高见胡亥不敢有非份之想,就赤裸裸地问道:“难道世子就不想当皇帝?”胡亥虽浑,起码的人伦却还知道。他说:“违背父命那是不孝,以弟杀兄那是不仁,我怎敢有此妄想呢?”赵高知道胡亥是不敢想而不是不想,谁不想当皇帝呢?于是就极力劝诱,为胡亥消除心理障碍,胡亥好像看见皇帝的龙椅正在放出诱人的光芒,就当即对赵高许愿,我若当了皇帝,你就是天下第二。

  赵高第一回合取得成功,便乘胜来找丞相李斯。李斯一听要篡改遗诏,以小儿子胡亥代替长子扶苏,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先皇尸骨未寒,我们怎么可以这样呢?再说我李斯受先帝知遇之恩几十年,我们李家几代沐浴皇恩。没有先帝哪来我李斯的今天,这事恕我万难从命”。李斯满脸怒色拂袖而起,没想到赵高很不屑的几声冷笑,便把一代名相的名节给全部笑掉了。赵高使出浑身解数,以三寸不烂之舌,对李斯发起猛烈心理攻势,几个回合下来,李斯就缴械投降了。我想,要是李斯此时以国家社稷为重,坚决顶住赵高的利害的诱惑,坚持按遗诏办事,以后的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李家也不会落得个灭族的下场,一个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封建王朝也绝不会是一个如此短命的王朝。

  三、丞相被诬陷,家族遭诛戮。

  胡亥在当上皇帝后,把国家大权都交给赵高,自己整天呆在宫中吃喝玩乐,与美女厮混,根本不管国家安危,各地反秦的农民像烈火般的纷纷烧起来,二世胡亥却依然被赵高蒙在鼓里,赵高还怕二世过问国事,又广选美女充实后宫,年轻的胡亥完全沉浸在酒色之中,乐不思国。赵高为了测验朝中大臣是否都听他的,就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丑剧,他把那些敢说真话的硬脖子大臣都找借口干掉了,这一下大臣们再也不敢拿性命开玩笑,于是唯赵高马首是瞻。从此,赵高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集中对付李斯。

  赵高一边故做忧心忡忡地告诉李斯,说天下已经大乱,国家眼看就要灭亡了,二世却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对反秦力量不闻不问,你身为国之重臣,怎能视而不见呢?于是李斯接二连三的求见二世,赵高都不给通报,每当赵高见胡亥正在和美女鬼混的时候,就给李斯说,皇上现在正有空,你去劝谏他吧。这样连续几次,二世就十分厌恶李斯,李斯所说得话,胡亥一句也听不进去。胡亥在赵高面前发牢骚说丞相太讨厌,每当他和宫女玩得正尽兴的时候就来烦他,赵高趁机又在胡亥面前说了李斯的诸多坏话,诬陷李斯在背后多次抱怨二世荒淫酒色不理朝政,搞得国事日非。二世从此深恨李斯,有心除掉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这时反秦的烽火遍地皆燃,许多地方已非秦所有。赵高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上书二世诬陷说,李斯儿子李由串通反贼,背叛国家。不由分说就将李斯父子打入死牢。李斯仗着自己几十年有功于秦,父子忠心为国,并未谋反,多次上书二世,为自己申冤。赵高怎会让李斯的申诉书到二世手中,于是假传圣旨,对李斯父子多次轮番审讯,把李斯父子整得死去活来。最后给二世禀报说:“李斯父子谋反的事实已审定,陛下看如何处理。”于是二世下诏,将李斯腰斩,并灭其李氏三族。将死之日,李斯拉着儿子的手哭着说:“我多想再和你们一起回到上蔡牵着黄犬去打猎,可惜已没有机会了啊!”一代名相就这样冤死在赵高手上。

  四、名相悲剧,令人深思

  我们反思一代名相李斯被灭族的教训,就会发现,其实李斯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并且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把李斯的死归咎于奸臣赵高的陷害,那是有失偏颇的。灭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李氏家族者,李斯也。我们考查一下他的人生路,或曰发迹史,就会发现,他要当官的初衷就是要成为人上人,要富贵荣华。这一点,在他告别他的老师荀子时说得一番话,就是最好的证据。他当初跑到秦国求官,其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安闲自在的国库里的大老鼠,这就足以说明,李斯为官的出发点就是为自己的利益为家族的荣华富贵,而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这就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才会在明知自己的显赫己极,物极必返时,为富贵所惑,知而不反。嬴政在位时,他以巴结讨好为能事,为讨得嬴政欢心,他不惜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为后世摧残文化开了恶劣的先河。始皇驾崩,赵高要与他同谋假传遗诏,立胡亥为二世时,他虽然明知赵高的行为是大逆不道,是祸国殃民的,他明知自己身为丞相应该怎么做,也明知自己深受始皇宠信,没有始皇就没有他的现在,而且,他也应该清楚:公子扶苏是既定的最好的皇帝人选。但他最终又为何屈从于赵高,共立胡亥为二世呢?答案很清楚:那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而不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假如他此时能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丞相的权力和地位,恐怕赵高是很难得逞的。

  欲壑难填,用来形容李斯是最恰当不过的,用来形容今天那些一贪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几个亿的喝人民血汗的国之蛀虫也最贴切。在朝中百官为他儿子李由贺喜时车马塞途,已经明白了李家的荣耀已至巅峰,他也知道物极必反的规律,却沉溺于富贵场知而不反,可不叹哉!纵观我们今天的一些人民公仆,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管哪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却热衷于大搞什么这工程那项目的开发,美其名曰造福人民造福后代,不去雪中送炭,只图锦上添花。究其根源只不过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是自己向上爬的铺路石,是为私欲而不是为公。

  通过李斯的教训,使我们找到了一块检验国家官员是否真正是人民公仆的试金石。那就是考查他所作的一切,到底是为国家为人民,还是为他自己。其为私为已者,李斯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其为公者,他永在人民心中,如人民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谁又能将他杀死?是乃老子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李斯为功名利禄所惑,在国家危难当头的关键时刻,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的荣辱得失,其结果是不仅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保,还连累宗族被诛灭。几千年来,又有多少人走了李斯的老路,重倒覆辙而不自省。这正是李斯被灭族,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我辈读史之人,哀而复哀之也。那些正在走或者将要步李斯后尘的人,尚不猛省却步乎!

  /

杂文推荐

杂文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