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一滴血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2-06-23 11:33:3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也进行了所谓的创新,说是顺应时代的脉搏需要,同世界接轨,我看是吗?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扎根于植绵的土壤。可是看看现在,新课改的实施让人始料未及,竟然删除了这样让人值得回忆的文章,我不知道那些教育部负责课改的人怎么想的?

  难道朱自清的《背影》过时了吗?那种深深的情感我们不需要了吗?难道我们只能被物欲横流玷污吗?我们祖先的美德也不需要吗?

  一直以来我最尊敬这篇了,它那饱含深深的情感一直给我回想,可是我却不明白为何那些人却认为过时,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很困惑到底那些负责教育的人干吗去了?难道真的在做实事吗?不尽为然吧!新课改固然要有,但是你不能一刀切吧!有些文章永远不会过时,其实我并不是反对,反对的只是删除不该的文章,像鲁迅的《阿Q正传》,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吗?难道不让我们有所收获吗?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深深思考吗?

  诚然,课程需要改革,需要完善,但是你不能一味的抛弃,我们不是一直说“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吗?可是实施起来,怎么就不见了呢?我就不说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还有最让人不解的是《五人墓碑记》也没了,那种收录《古文观止》文章,也没了,古人都知道,况乎那些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大教育者呢?还有《项脊轩志》,那么美的叙事散文,无论是结构、情感、语言,都勘称俱佳,那种如此好的古文就没了,更不要说《过秦论》、《六国论》…

  真是痛心疾首呀!如此的教材大“换血”,怕是那一滴血的背后是更多的声音吧…这一滴血,我们从后面看出了什么?是教育的失败?还是思想的落后?亦或是时代的发展?

  我在继续想着……

  诸如浩繁的文化典籍,百家争艳的名家经典。有多少人能够还在回味经典?有多少在品味经典带给人们的时尚?不可否认,新课改的实施的确有了一些改观,但是成效并不大,相比较而言,倒退的可能性成分占大多数。我不是学者,亦不是权威教授,只是一家之言。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新课改注重人文因素的开放,提倡讴歌社会,赞扬人性之美,于是我们也可以有一场视觉的盛宴,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柯灵的《故乡情节》杨朔的《荔枝蜜》王蒙的《青春的日子》以及更多的作品,我们还是很欣赏的,不管评价一个人物,还是一件事情,我得需要辩证的看待,谁都知道哲学的辩证法?谁都知道老子的思想?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情就没有一分为二的看待,这其中恐怕有些其它原因吧?

  新课改的改革直接关乎时代的未来发展,关乎00年代孩子的成长,“知识爆炸“时代要求不是知识的多少,而在于知识的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创造。直接引用现代的文,很大程度上直接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新课改应该强调时代与历史的磨擦、碰撞、交流,这样才得以立足目前的时代要求,才会登上现在所需要的历史舞台,不然一切皆是空谈。就像目前的亚洲大学排名一样,清华、北大为什么会位居亚洲的第十二、第十六。

  泱泱大国,一个连亚洲都无法独鳌的大学,说出来不令人耻笑吗?香港大学为什么能蝉联第一,我们不需要好好深思吗?东京大学、大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都能位居前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

  1688年日本的改革家大保久立通通过读《孙子兵法》《论语》,找到治国方略,张瑞敏也是如此,创立了海尔集团,德国的俾斯麦首相正是因为这才使德国走上富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在感叹呀!何时我们也能够位居榜首呀!

  教育的一滴血,我们的改革者需要高瞻远瞩,正确的对待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恰当融合,这样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国外的很多国家兴办“孔子学院”,正是因为他的思想,他无比的优越性,才促使那么多的国家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化,所以我们的改革者应该把经典与现代的结合,实行正确的比例,做好教育,就是做好中国的未来,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值得改革者深深商榷的事情。

  一滴血的背后,有着许多的故事,新课改实施也面临很多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声音,或赞扬,或批评,不过相信政府会把这样的事情做好。毕竟我也乐观主义者,他们的动作我时刻关注。

  一滴血,我改如何继续理解者一滴血,我陷入了深思,眉头皱了起来~~

杂文推荐

杂文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