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杀戮》影评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3-04 11:16:38

  《杀戮》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朱迪·福斯特 / 凯特·温丝莱特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戮》影评(一):永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永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电影《杀戮》影评

  这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又一力作。从影片的名字与导演一贯的风格来看,让人不免联想到血腥、暴力或者是恐怖这几个关键词。但是,偏偏在这部电影中与阴暗、恐怖与暴利有关的,仅仅是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两颗掉了的门牙和一根被作为武器的树枝。电影长度不到80分钟,场景仅仅是从会客厅到电梯口转换,没有炫目的特技,和电影本质给袒在了荧幕前,原来电影的本质就是如此。同样,电影《杀戮》也表现了导演功力深厚的调度把控能力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才能。电影的剧情也十分简单,简单到任何一类电视上所上演的调解节目都可以作为剧情来表现。无非是因为孩子们之间的吵闹争斗,让两家人聚在一起开始了所谓的“调解”。看似端庄平和的四个人,实则心里早已暗流涌动,看这四个人在镜头前的表演,实则是导演对中产阶级的调侃和揭露。

  导演让四个人,两个家庭聚在一个会客厅内。从一开始的友好,到后来的争吵暴露出来的马脚,直至电影接近尾声时两个家庭的疲惫和孩子们如若无事的合好。罗曼波兰斯基把四个人的性格标签做足,在只字片言中,或是动作神态中细细雕琢,可谓是“鬼斧神工”。先说佩内洛普和迈克家庭,一个是自诩有着艺术天分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一个是脑子里只装着雪茄啤酒或者是时下最流行的马桶式样的五金工人,这样组成的家庭不免诡异。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是绝对的现实,在这对夫妻中间本身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在面对自己家的孩子被打破了两颗门牙事件的面前,一定会爆发。如果从自身出发,我还是比较欣赏这位迈克,因为在四个人中,迈克或许是更贴近现实的。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或许是活得最为粗糙的一个。而就是这样的粗糙,让他显得在四个人中更为可爱一点。在一开始,这位喜爱郁金香,沉迷于画册的佩内洛普女士显得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但是观影者也总是会从她的只字片语中找出她伪装起来的那一种愤怒。比如,她坚持声称对方的孩子为“攻击者”,一丁点与自己孩子不利的话语也不接受,虽然看似大方功勋,却在不知不觉的言语中锱铢必较起来。这样的伪装起来的人道主义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时显得善恶分明,多情多义,而只要涉及到了自己,再精致的面具也会因为慌乱和愤怒而显得滑稽可笑。在电影中的细节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比如在南希吃了佩内洛普做的馅饼之后,显得肠胃不舒服,当下佩内洛普立刻百般安慰,去了厨房拿出一罐可乐,还指责自己的丈夫为什么不怕可乐冰冻起来,而在南希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呕之后,她的画册遭了秧。于是,她再一次去了厨房,嘴里却骂道stupid bitch,还和自己的丈夫嘲笑起南希丈夫对她的昵称。这样的前后对比,不免就看出佩内洛普这一类人的虚伪了。

  如果说佩内洛普和迈克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的夫妻,那么南希和艾伦就是一对没有矛盾,互相冷漠的夫妻。南希,姣好的面容和体面的工作,甚至在电影开始时让迈克也留下了“还不错”的好印象,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再体面的外表也随着自己丈夫的黑莓手机不断响起和自己的那一呕之后,她大半辈子的修养和气质灰飞烟灭,于是就像迈克所说的,“你一呕之后,反而精神了不少”。的确,南希属于那种善于压抑自己,从佩内洛普不断断地斤斤计较,到她的步步礼让,还有面对丈夫不断的手机铃声和发出的怪笑也呈现出冷漠状态。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不可否认,南希是所有男性所追求的OL职业女性的典范,但是在抽离了文明之后,不断地对她施压,最后只会把自己压力变成了积怨既久的愤怒,于是把一直响着不停的黑莓手机扔进了鱼缸里,把令她一开始百般称赞郁金香也给毁了。一开始体面的交谈,变成了一场所谓成熟的“大人”之间的闹剧。南希的丈夫艾伦,从一开始就以精明的律师出现,他并不在乎任何一个孩子,让我不禁假设,如果是他的孩子掉了两颗门牙,他还会保持这般冷漠的态度吗?我想会的。什么叫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以自我利益为先,再以插科打诨的形式好去讨好世人的目光。如果说佩内洛普式的情怀,显得有些招人厌烦,那么安伦这样的人便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事事漠不关心,却又会在某时某刻突然迸发出三言二语来嘲弄对方,在对方予以回击之后却又拿起了自己的黑莓手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何为杀戮?杀戮是战争,是非理性,是人道主义者最为厌恶的字眼。而在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中,“杀戮”成为一种文明社会的武器。无形,也不知什么时候会降临在人们身上。而这种杀伤力,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不可能调和的鸿沟和理解所深发的,体面的中产阶级或者是自诩高贵的利己主义者,被这种杀戮撕得精疲力尽,丧失殆尽。然而,在下次见面之后仍然会以彬彬有礼、互相谦让的面容再度出现,然而这些通过电影嘲讽出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谁能不保证这“杀戮之神”不会再次降临呢?

  《杀戮》是另一座巴别塔,导演通过深厚的功力把黑色幽默电影的魅力,焕发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穿裘皮的维纳斯》是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这部《杀戮》是文明社会,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无休止的争论。

  《杀戮》影评(二):野蛮的快感

  看《杀戮之神》之前,我一直对这类室内戏颇有好感,其实这部片子与《非法入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只是说故事结构上的,总有一个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点在那里竖着,谁都知道,但谁都不去碰,《杀戮》里的那个“点”是南希与埃兰夫妇可以“走”,可他们每次都在起身出门,甚至摁开电梯之后又停下来,再回去,如此往复了三次;《非法入侵》则是那帮匪徒几次可以一枪崩掉那对夫妇,他们一个子也没捞到,而男主人还要玩猫腻,换了谁都已经开枪了,可就是绷到了最后。但论剧本质量与整体气韵,绝对是《杀戮》取胜。

  我们就不要从所谓撕破文明人面具那一块来分析了,这一条相信许多人看了片名《文明的野蛮人》时就已经参透了,多说无异。倒是想讲讲这两对夫妇里,到底谁是一开始就没打算伪装的,应该是那位大律师埃兰,作为导火索,瓦尔兹的表现完美无缺。正是因为他在与妻子表现出谦卑认罪的态度之余,还时不时出言不逊,透露些傲慢、嫌对方家长小题大做,以及对自己家人的不屑一顾,让作为知识分子的潘罗普不乐意了。她的儿子被打掉门牙,所以她希望以公平和气的文明方法来解决这件事,但“公平与和气”往往意味着伪善与隐忍,她却天真甚至偏执地要得到对方发自内心的完美歉意,这一点显然让打人方的父亲埃兰觉得很好笑,他是帮有钱人推卸责任的律师,他知道什么是“灰色地带”,只是场合与气度决定了他们得避开这个较真的话题。

  于是这四个人,各自内心都骂着娘,表面却得和蔼可亲,但总要有个人去揭破这层华丽的面子咯,这个人却是一直显得很端庄明事理的南希。凯特?温斯莱特在他们家吐了,吃过在冰箱里冰过的难吃馅饼,又喝了没冰过的可乐,她实在有些撑不住了,这一吐,双方的文明外衣就撕破了一个大口子,起码曾经知性高贵的潘罗普开始为被吐得一塌糊涂的画册抓狂,而南希与老公在卫生间清洗的时候很快达成共识:“我们不喜欢他们,他们什么都很糟。”这个“糟糕”,其实是在进门的时候就看出来的,也很可能就是同为夫妻,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不和谐,才会两度走出门去之后,又因为咖啡之类的邀请又回来。埃兰有些愤世嫉俗,他是刁滑的,他看过太多虚伪的嘴脸,所以他知道看戏会有什么乐趣,而他的妻子南希是世俗的,她努力撑着面子,同时脑子里却一直对这段婚姻,包括这次会面,甚至她冷漠又坏脾气的老公竖着中指。与此同时,潘罗普与米歇尔这一对也是百感交集,同样的,他们不喜欢埃兰夫妇,没人会喜欢揍自己儿子的人的父母,但很显然,埃兰的工作比米歇尔要复杂一些,潘罗普与这位原本就是粗人的老公私下是谈不到一块儿去的,甚至老公对她的献媚都让她感觉不自在。

  但我依旧非常非常喜欢这样的作品,看他们之前憋得慌,有几个情绪点快要爆炸了,又硬生生熄火,最后愈积愈多,狼藉一片。醉醺醺的南希又说自己快吐了,然后她抱着一个桶走来走去,很显然,是打算好了用文明的方式解决不文明的事情,竭力要把体面维护周到。而这种“体面”,才是缚手绊脚,让人恨不能杀之而后快的东西。埃兰提到的“杀戮之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要成为“伟人”实在是太困难了,这可能也是让观众频频发笑的原因。

  《杀戮》影评(三):中产阶级审慎的杀戮

  影片的形式颇似波兰斯基最阴暗的作品之一《死亡与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同样是改编自著名戏剧,剧本编织绵密;同样是实时——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保持一致。但这次波兰斯基走得更远——他回归了一种最原始的戏剧形式:试想把两个/对价值观迥异的人(们)一起关上一天,是不是就有一出好戏可看?

  除了片头片尾两个外景镜头外,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拍摄于巴黎的摄影棚——一个银幕上几十平米的室内空间。这出“准独幕剧”有三个主要场景:客厅、厨房、通向电梯的走廊。此外还有出现过两次的洗手间,并且还利用电话拓展出了画外空间。但片中场景转换很少,基本是利用场景内的调度来转换叙事焦点。

  作为封闭空间的出口,通向电梯的走廊这一场景起到了情节上分段的作用,使得节奏张弛有致。主要人物在这里两进两出,观众的弦刚松下又绷紧。每次双方都是走到了电梯口,又生出新的矛盾,或把矛盾推向新高。表面上看,每次都是老好人迈克尔(约翰?莱利饰)为挽回局面而提出喝点咖啡斟点小酒,而艾伦又没心没肺地接受好意,才使得故事继续,而实际上是双方的中产阶级理性才让价值观的战争得以维持。

  相信看过电影后,谁也忘不了凯特饰演的蓝茜那惊天动地的一吐——它引起的笑浪差点掀翻了首映影院的屋顶,有望成为《猜火车》(屎霸在床单上的“遗物”在撕扯中飞得到处都是)之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排泄物/呕吐物的桥段。而饰演凯特丈夫艾伦的克里斯托弗?沃尔茨英语略带德语口音,听起来干练冷酷,和角色秉持的工具理性相映成趣,往往成为片中冷幽默的来源。

  《杀戮》影评(四):残忍的杀戮

  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整部电影颇有笑点。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

  《杀戮》影评(五):《杀戮》中的四个万能公式

  艺术史人类学书堆子里出来的学者 五金店老板=女权主义的绝对优势

  冷漠的工作狂律师 妆容精致八面玲珑的投资人=孩子家务一手揽的怨妇

  这两对couple几乎能成为全世界所有婚姻不美满couple的原型。

  西方文明史观 始于人类本能(暴力)行为=不可调和

  柯克西卡 呕吐物=最幽默的亵渎

  这两处冲突再次证明高雅艺术与文明难敌人类本能的摧枯拉朽

  波兰斯基真正用一个客厅讲了整个世界。

  套用《失恋》里的台词,有些导演用巨资特效3D换你几十元电影票,有些导演用一个客厅四个演员真心告诉你电影世界的神奇绝妙。我不评价谁更好,我只想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杀戮》影评(六):杀戮

  1、波兰斯基一改一贯的黑色悬疑风格,拍摄着这么一部“絮絮叨叨”的语言类电影,实在令人又惊又喜。整体看下来才发现,虽然影片类型不同,但是仍旧保持了很高的水准。波兰斯基老爷子宝刀不老。

  2、剧情?简单到用一句话概括都嫌啰嗦。场景?就是一间公寓内,准确的说是一个客厅内。演员?只有4个。配乐?基本没有......

  3、就是这么一部简单至极的电影,却表现出了巨大的戏剧张力,4个角色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对白言辞或含沙射影、或笑里藏刀、或咄咄逼人、或针锋相对......确实精彩热闹的很。

  4、即使电影本身确实精彩,不过我仍然认为欣赏这几位演员精湛的表演才是观看《杀戮》这部电影的第一收获。这几位一共获得过4个奥斯卡、4个金球奖及无数表演提名的实力派影星全情投入,各展所长,又一次使我们清楚的认识了“飙演技”这个词。

  5、两位男星发挥的非常出色,尤其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一如他在《无耻混蛋》中的犀利。但是,综合来看,还是两位实力派影后更加出彩些。不得不说,虽然朱迪福斯特始终是我心中的最敬重、最喜爱的好莱坞演技派女星,但是她这次的表演略微有发力过猛之嫌,即使她的角色并不需要十分内敛。总体看起来,我个人认为4个人中表现最出色的似乎是凯特.温丝莱特。近年来,凯特.温丝莱特逐渐积累的好演技已无可阻挡。估计再她有生之年,至少还会再得一座小金人,不过是早晚的事儿而已。

  6、我个人十分欣赏影片中那些暗藏刀锋的锐利对白,尤其是克里斯托弗的对白。很多情况下我本人平时面对一些刁蛮者时就是这么讲话的,有时比电影中更甚、更气人。“面带笑容、和颜悦色的讲出一些令人在道理、人情上均无法辩驳的尖锐狠辣语句”是我一贯引以为傲的本领。没办法,工作中有时必须这样做。

  《杀戮》影评(七):我们活得是不是太累了

  两个小孩打架,拉起了两对老爸老妈吵个不停

  正当老爸老妈们吵得不可开交,结果两个小孩很快又和好如初,1个多小时的矛盾争吵,变得一文不值

  在我看来,老爸老妈们吵得不是架,是寂寞啊

  我们真是活得太累了,人系社会各种复杂,为了维系生活,我们不得不去附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当然,也包括夫妻关系,许多不满在积聚,抱怨在累加,而正是借着酒精,其实只是借口,发泄需要借口,借着酒劲把所有不满发泄出去,于是闹出了这些笑话,喜剧

  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是我们活得太累了,总是怕伤害别人伤害了利益关系而不敢把一些话吐出来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压力,构成了社会一个重要的混乱因素

  不可避免,无法逃脱。

  《杀戮》影评(八):不给我们也倒点酒么

  是在和美国人一起去看Contagion的时候发现了Carnage的海报, (哈哈, 放英语原声的电影院就那么几个)远看还以为是Ozon的Potiche.

  那天因为地铁月票除了问题, 迟到让人恼怒. 当然最后还是很愉悦, 因为进到厅内发现仍是室外戏----打架的小孩,which means大戏尚未开锣.

  *

  我第一声笑是要归功于凯特的玉手. 是那种因为真实所以喜感的效果.

  双方正在为维持人类文明做着压抑自我的努力, Alan跑去接电话–已经不是第一个. 屏幕中央是叽里呱啦的Alan, 右下角伸出一只指甲艳红五指不断延展做出召唤暗示的玉手. 一下子笑出声来. 配合之前Nancy频频一脸尴尬(一开始她总是想要缓和气氛的那个, 因为Alan总是挑战气氛)嗔怪”Why would you say that?!”, 面子面子! 跃然屏上.

  手套, 一次次掏出来放回去. 电梯门,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最好笑的场景当然是双女翻杂志! 噢你喜欢艺术噢. 恩.你儿子喜欢么. 不谈了, 他要是喜欢就好了, 你儿子呢. 噢我们一直带他去美术馆音乐会培养情操的.

  哈.哈.哈. 所有的女人你们都会有这一刻! 都会有! 我仿佛已然看到战火纷飞.

  ancy惊世一吐改变了所有的格局. 嘴脸统统浮上来.

  “你有没有听到他叫她什么?”

  “Doodle.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Doodle怎么了.”

  囧.

  你一定有过! 一说曹操曹操就到.

  eak of the God of Carnage, and there you go!

  ancy酒意渐浓的时候, 镜头就开始不规则摇晃.

  而坐在那里最享受是看两位像Bree一样头发纹丝不乱的中产阶级女主, 任由刘海因为歇斯底里一点点掉下来.

  *

  你知道独幕剧的精华全在台词. 拍成电影更是困苦, 逼仄在客厅/浴室/电梯间. 就这样兜兜转转. 你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会跳出这点逼仄, 但你就是乐得看他们怎么被一个单词一只仓鼠拽回茶几. 简单粗暴的老好人? 一根筋的神经质女? 嘴上不饶人的淡定男? 再也装不下去的修养女? 欧. 不是他们怎么有这样一台戏.

  最爱是Alan. 活脱是里的Emma Thompson一般.

  从两家对峙到男女对峙, 真正是人类天性. 那Penelope歇斯底里控诉完自己的丈夫的时候, 大家还没有缓过神, 她来一句: 不给我们也倒点酒么? Nancy: 是阿. 我们也要喝酒. 战不战, 戏不戏, 高潮才刺激.

  然而编剧怎么会让你高兴! 最后一定是把临时同盟也掰成碎片.

  黑莓? 手袋? 你当他们是身外之物? Your whole life is in it.

  *

  上一次看到朱迪福斯特已经是久远到<漫长的婚约>的事情了. 高智商童星什么的一直敬而远之.

  谁知道你看她戴起眼镜, 一脸优越感地坐在电脑前面说”不要armed? 那也可以阿. 我们改成carried.” 那一刻我是不怀疑, 她本人的一些特质, 就这样跳出来. 那种模糊又清晰地优越感, 是每一个敏感的小孩都曾经在自己/别人的家长脸上或者举手投足间看到过的, 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多优秀所以多自豪. 占了上风的时候–尤其是当作为一个家长占了上风–眉眼嘴角的得意统统都溢出来. 而被她演起来, 好像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莞尔. 这点, 比后面的青筋爆起/噙泪不落要让我印象深刻得多.

  *

  也想不出更多. 真的是人人都出彩.

  《杀戮》影评(九):虚伪文明的一记绝杀

  大人的文明协商既逊于双方父母泼妇骂街、争吵完后各领孩子各回各家的粗鲁办法,又劣于孩子早上小摩擦大打出手、晚上又能一起尿尿和泥玩的天真处事方式。软禁在家的波兰斯基用一个房间、四位演技达人、一出语言喜剧完成了对中产阶级虚伪文明的杀戮,而且是一记绝杀。

  两个孩子打架,原本很简单的矛盾冲突,一般放在底层家庭双方父母不闻不顾或者两个家庭争吵一下就可了事。但是偏偏遇上了两个中产阶级的文明家庭,四个文明人能够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协商,以文明的方式解决粗鲁的暴力。受害者父母通情开明,打人者父母谦虚担责,一派祥和。甚至受害者父母主动献上自己做苹果派与大家品尝,一场孩子打架能够被两个中产家庭转换成相互认识和相互了解的契机,不得不惊叹文明修养的中产家庭真好。文明在此时既是四个人有涵养的证明也成为解决矛盾的公平力量,有此父母,儿女之福,社会之幸。

  然而事情发展的方向很快就失控了,失控的原因不是四个人文明程度不高,相反却是文明过头造成的。表面的祥和热情和暗地里相互嘲讽,在莱温斯特的一阵呕吐后拧巴在一起并公开到桌面上谈论,这四个人之间相互的价值观冲突轮流进行,并且在十八年陈酿的帮助下 争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孩子打架问题。导演也借此对所谓的世界警察、人权卫士、精英居民、关心达尔富尔屠杀、婚姻生活、爱护小动物等等中产阶级热衷的问题进行了嘲讽,而四个烂醉的父母在经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相互争论相互谩骂之后还是无法就孩子打架问题谈拢,开始咒骂“这是最糟糕的一天”的时候,他们打架的孩子已经在布鲁克公园和解了。波兰斯基用极其简单的场景道具就把中产阶级的各种虚伪无限放大在观众眼前,所谓文明在中产阶级家庭中就好比那束郁金香,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用的,而且装点的效果本身能不能得到主人的喜欢还有点观察,装点的不好随时都可能女主人愤怒的蹂躏掉。

  波兰斯基的这部新作,场地单一、人物只有四个,唯一能向外延伸的只有那部不停叫嚷的手机,从头到尾的语言争论也在说明这个故事来源于戏剧,在表现方式上还有很大戏剧的影子,四个演员精湛的演技显得至关重要,无论温斯莱特还是福斯特都表现不俗,犀利的言辞打消了乏味。而喜剧一直是最好的讽刺方式,影片通过四个人相互拆台式的争论将文明社会的种种虚伪变成笑料进行嘲讽。所以尽管场景简单人物简单,导演还是完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优质电影。

  《杀戮》影评(十):刀锋藏在冰面下

  事情的发生是一件小事,事情的经过被困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事情的人物不过两对夫妻。

  可是,这个镜头下记录的是四个完整的灵魂,灵魂的冲击不可谓小,这么一个小小的镜头真是承载不住,爆棚的冲击感在生活化的镜头下炸裂。

  我实在是太爱这一段表演,每个人都是那么出色。可是朱迪.福斯特是最出色的,仿佛连灵魂都在演戏,看她冲进厕所的那一段走路的戏里面,感觉她的头发丝都在爆炸。真的,只是一段背影,这种炸毛的不想杀人的冲击力,足够让太多的演员羞愧到恨不得自杀。

  唉,剧本也是神。这是我见过的最神的剧本。通过平淡地交流,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被困在一个窄小的空间里,得到的辅助工具少,还不能够太无聊。这么多的限制,能够完整呈现四个人的灵魂和思想,让人对他们进行延展分析能分析出道道来,太神了。这个剧本当得起神作坛上的王冠。

杂文推荐

杂文分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