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我的千岁寒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2-07 11:58:00

  《我的千岁寒》是一本由王朔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7,生活日记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一):诸事难为

  先说说王朔,小时候知道他,是关于北京。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

  听北京话,看北京痞子。接着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死党看了好几遍。

  我说,那种好朋友坐一块吃饭,吃着吃着掀了桌子,人生不相见,适合我。

  死党说,呵呵。

  我说,你看那些故事,看着阳刚热血,但实际很悲伤啊,那些阴柔滋生的东西,适合我。

  死党说,呵呵。

  再后来,把王朔那著名的骂人视频反复研究,我说,你看,我一般骂人也这样,小心翼翼又自我良好。

  死党还是说,呵呵。

  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我在书店翻了几十页,觉得完全不知所谓。

  隔了几年,一直想看,刚好周公子有,又恰好在他家玩,他拿了给我。我回去看。

  前面的还是看不进,后面的还是不喜欢。

  唯独那篇《宫里的日子》实在喜欢。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二):我可以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必须知道我不是谁

  我来读这本书的理由很滑稽,我看了王小波,偶然听到喜欢的女孩子说喜欢王小波的人也会喜欢王朔。而那时王朔的书我只看过《空中小姐》和《橡皮人》,于是乎,拿来读,积累谈资,避免与倾慕女子相谈时冷场。

  这本书我没有看明白。我只知道故事的情节,却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于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站在作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个结论:我这么写很爽,写了才爽,爽了才写这么多,丫又不是鲁迅。

  但必须要提的的是时隔三年,我仍能清晰记起两段话:1.灵魂,每秒三十万公里、轮回,地球吸引力;涅槃,黑色离粒子云,热均衡,孤独的坚持,直至无量无劫无边黑暗中那一声无人听到的自颓。我原来姓卢,卢惠能。我可以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必须知道我不是谁。2.士—考试上来的干部,一个阶级的谦称。干部世袭叫贵族。一家子会考试—豪门。

  但是最可悲的是我没能有机会和那位女子于某个阴天下雨的下午在咖啡店外的窗边谈这个。但不可否认的是,哪怕我只记住了这两段话,若有此等机会,我会就此书说一个下午。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三):王朔——吃的是精神,拉的是思想,瞬间欢乐!

  飞扬跋扈的语言实则用六根清净来掩饰留恋红尘。

  骂遍了地球上这点俗事儿,之后还是得抽520薄荷味的。

  但是王朔还是那个王朔,他自己显然不清楚自己这遭是从哪到哪,反正不在那!

  这人就像文笔远不如他的石康写过的一个人,富家子弟,名字忘了,从西藏回到石康家,在某时某刻想表达某事,作欲言又止状——有慧根的能懂他那表情,六根不净的就当他放空,但谁也说不清谁想说什么是确定的。

  王朔总强调我说的不是我想说的,思想只要有了载体就会跑题——记忆的不可靠性证明了这一点!

  王朔其人致死也不可能解释得了他一辈子都没用过的脑袋里另外那几百亿脑细胞都是干什么吃的!

  所以对现实的不满你我都有,拿出来说事的就不多,不是真不多,而是你说了别人就会有反应,反应多了你也忘了你当初想说什么了;再坚韧点的就坚持说事,即使忘了也在那挺着,这样的,可说到最后也忘了自己在哪了。

  说事是相对的,没人听的那种不叫说事;有人听又听不懂或者不认同,你还不能不说!

  作家写小说,短篇中篇长篇,其实就是想说一件或几件事,有人管这个叫创作冲动,你以为作家最初都是想写故事吗?不是!他就是不知道不写故事还有什么办法吸引你听他们说事才歪曲了一下自己的私生活的!穷到光剩一故事跟那戳着,这种作家一般都起艺名宁财神什么之类的。你可别以为结局就是思想,那只是烟屁,没得抽了才掐灭的。可是听书的人不争气,读着读着就只在乎那点故事几头男女,两三天读一二十万字都不累!

  《千岁寒》读完十个有九个不懂一个装懂,那是因为里面写的是纯思想,也有故事,但这回王朔没用故事表达思想,而是把中文变了一下,加三维,加时态,加表语,各种倒装,各种行强调句——用思想表达了一把文字!

  写到这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好在我知道自己不想什么。累了就钻不想里避一会;还有体力就想想想什么!不想不想的其实还是在想,想想的想不通又得不想——知道自己不想什么其实就是知道自己想什么

  总结:1,天天喊我生出来就已经死了那些,装x

  2,赚人民的币又不忘抚慰人民思想的,算有良知!

  3,赚人民的币抚慰自己思想的,你得理解他!

  4,光赚人民的币去他妈的思想,你得学习!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四):我读过了

  第一篇,《我的千岁寒》,如果看过《六祖坛经》,那么37章之前的内容或许能看明白,不然的话,37章之前几乎就是在说梦话,鸡贼的冯唐抓到了这个机会,写了小说《不二》,我虽没看过,但可以想见其中鸡贼的内容,留给大龄文学女青年去读吧。第二篇,《宫里的日子》说是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我《汉纪》还没看完,不过这也不重要,从此篇中看,完全就是宫斗戏的剧本。第三篇,《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用北京土话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说调侃了一遍,确实是写着给自己或朋友解闷儿的玩意儿,拿出来卖钱,也是不要脸了。第四篇,《妄想照进现实》,我看着小说就在想这篇儿是写给徐静蕾的,看完了去网上一翻,果然是。里面的单一场景两个角色大段对白肯定是在模仿那个文艺片,名字叫什么来着,《before sunset》,这种作品也就是热心影视的文艺青年喜欢了。第五篇,《与孙甘露对话》,谈的都是都是他对当时影视圈的认识,说是对话,基本上王朔就是自己在喷,对面坐的即便是块木头也可以,从此篇中看,对面坐个木头,效果可能更好些。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以王朔生长的环境和年代,他写出这样的东西也没什么奇怪的,当然,他以为能念酸文和会码字儿就能通晓一切,甚至把自然科学都包圆儿。学文的要么是自卑,要么就是自大,他属于后一种。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五):《我的千岁寒》读书小感及摘要

  很多年前,还是少年。

  初看王朔,大爱,阅读时那酣畅的语言让我心喜的直颤。而那一套全集看过之后,多年再未看过他的新书,是我的关注别移了,还是他沉寂了,不得而知,未曾探究。

  月初从公司图书室见到这本,因是他写的,果断借入。通读下来,很是受挫。回家后向巴巴感慨道,这书我只看得懂一半,我发现自己还是太简单的一个人,没知识的很啊。

  此话怎讲呢,只能说这书一如他在序中所说,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

  一是老遇到不认识的字儿。有些字儿是知道意思,不会读,有些字儿是压根没见过,就这样含混着揣测着明白个大概齐的意思就过去了。

  二是书里面有一半的内容属于字儿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说什么的,像在看英文书。对于这种情况,我只能认字不识意地看完拉倒,如若定要究其深意,恐怕将脑溢血而亡,罢罢罢,不勉强自己了。等哪天到了那个境界和水平的时候,自然就能读懂了,若果然一辈子也懂不了也没所谓,不就是一本书么。不读也不会死,哈!

  书摘:

  我可以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必须知道我不是谁。

  以为自我真实,自我与众不同,自我是这具美好身体-是此刻正在痛苦的思念,认定这个自我强大-势必在这个世界拓下印记,都是想像。放下一切执著的想像,就叫觉悟-佛。

  爱,感觉不到,就不是。

  一切过往的经历,如梦幻剪纸;如斑斑露水、如晴空霹雳;如今孤眼相看,只见大地落日-疾!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六):我还没达到这境界

  里面有六篇文章,其中《我的千岁寒》《唯物论史纲》《金刚金》三篇没看懂。甚至千岁寒那篇都不知道他讲的是不是人,太穿越了。以前看他的书没觉滴这么深奥啊,是因为这几篇是讲佛的,我不懂佛么?也许……

  《梦想照进现实》是我当年特喜欢一电影,空间里还写过,还从网上下载剧本打印出来,不过没看。就觉得两人在那谝就能谝的那么起劲,那么high。看了原著,觉得有点啰嗦,有些都想跳过,而且后面越聊越抽象,好像电影里就没那段了,王朔自己后面也说他写high了,写的收不住了。

  《宫里的日子》上面说也是要给徐静蕾拍的,不过看样子应该是不会有了。把武则天和李治特玩笑的叫小武和小李,特轻松的就把那段历史写的,挺特别的

  《与孙甘露对话》我还纳闷这孙甘露是谁,结果今天去还这本书,就在书架上看到好几本孙甘露的书,原来也是一作家。这篇就是他两聊天实录,真叫个贫呀,把电影发行商损的呀,不过说的挺实际的,挺大实话的,喜欢。

  要是没看过王朔的书,一定不能先看这本,看完会失去对他的兴趣,虽然这本书的自序就能把你看的笑死了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七):夹着苍白的笔,写着深奥的文,忽悠

  《我的千岁寒》有一点可以看出来,王在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写小说(或许吧)。不过,他的文笔可真不怎么好,想要表达却不能充分表达,让读者很痛苦。就我而言,就一直纠结:是就此打住(浪费钱),还是继续读完(浪费时)。我算明白了两难的境地,有点后悔不该听人介绍在不查情况下就买了这本书。

  其实在这书中,按王自己的理解对六祖的人生成长经历进行描写(就他描述的思想境界看,也没什么值得沉思的),不过言语的驾驭差点,这里,不是说我讨厌那种玩世不恭的语调(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只是觉着吧,在写作过程中,有些过于网络话现代的火星语的运用不是太好,很生硬,与其它文字就如水火一样互不相融于作者在文中,而且比喻太多,太多的不恰当,太多的另类,太多的不知所云,有炫弄文字之感,其实多余,对主诣作用不大,删除了可能更好点。按昆德拉的说法,应在小说中减少比喻用法,除非是在定义上。

  简言之,这本书不值得看,当然,如果时间多没事儿,也不想从书中学点什么,拿点什么打法时间,还是可以看看的。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八):我.《金刚经》-模仿我的千岁寒

  我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自己学习了解《金刚经》的心得,想法。但是对于这篇伟大的作品我根本无从写起,学习了解是一个过程,何况,“我”非我,我只是名相,不是真实的我,没有认识自己本性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义就还没有找到,如何从我的立场看这部经呢?好像流水的波纹,金刚经里的话语像雨滴,每读他一边,雨滴落在水面激起的波纹都不一样。我的意识是一段散开的波纹,《金刚经》记录的意识流已经震荡千年,似一眼清泉,不断流出灌顶醍醐。说这么多,意思就是我当下写的想的只代表当下,不代表过去的我,未来的我的想法,就是一滴水现在激起的波纹,想完就散开去,我什么也没想。

  一、真实而平淡

  我看佛教,从来不关心其中宗教和神秘主义的东西,我认为那是一种宗教为了在世间传播和存在的需要,你想呀,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林大了什么鸟都有,必须有组织,就有了僧团,有了组织就得要生存,要生存,除了要有规矩,还要有生存的手段,庙宇佛堂人一多就成了食堂。有的宗教用地狱恐吓百姓,天堂诱惑百姓,从而树立拯救者的权柄,有了世俗权柄,不仅吃饭穿衣解决了,名利也能到手。佛教中一些宗派也用地狱,净土,巫术咒语之类的东西,树立世间地位,获得利益,我觉得这些跟他老人家要传递的信息或叫佛法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什么是经书?那是后人美化的名词,其实就是言行录,起居注一类东西。孔子论语,耶稣圣经都是他们活着时候说的话,干的事。其余都是别人从中自己体悟出的东西。但是经书也不是不可以篡改,当时没有录像,没有录音,无法辨别真伪。其他的经里,他老人家都是飞来飞去的,头上冒光,脚下生莲,只有这部经里,他老人家自己去讨饭,自己穿衣,自己铺蒲团,自己洗脚,自己收拾餐具。经书开篇这一段告诉我一个真实的事实是,佛法不是神通,不是耍酷,不是高人一等,不是特立独行,不是装神弄鬼。先把自己和众生真正平等起来,这一条我们人类现在还没做到吧,何况还要和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平等。我习惯用佛法和佛教区分二者,禅学从不搞怪力乱神,是最适合现代高级知识分子学习的思想宝藏。真正的佛法不主宰你的生活,不控制你的思想,不用早请示晚汇报,没让你生病不去医院。你可以枕头边放本金刚经,哪天脑子里空空如也,拿起来一读,就有和上一次不同的体味,不断清晰你的头脑。自己体悟,开悟,自体自悟。

  二、老人家早就提防着

  偶像崇拜是这部经书第一要破的东西,谁立个塑像在哪里收钱,就跟他老人家没关系。他老人家早就防着呢,一直苦口婆心唠唠叨叨说自己要传递的东西是智慧,理性的智慧,是可以推证的东西,只是目前超越了人类体验,目前的语言文字无法正确表述。所以有时候讲出的东西听起来到像超现实的神秘主义。北京有个文化名人加痞子说这些东西现在用初中物理就可以说明白,我到不觉得,总会越来越明白,我们比以前更明白他老人家说“三大千世界”可能指的是多重宇宙。历史上也有人说他老人家是最会吹牛皮的人,这些人我到觉得很有质疑精神,但现在很多说法不用质疑了,都基本正确。

  三、超越哲学,多面镜子

  华严,唯识等等,很多宗派理论都可以当哲学来研究,众盲摸象,每种理论都是大智慧的一面镜子,都得到一个镜像,把所有镜像整合起来,也不是本来面目。他老人家是教育家,教我们跟他走一样的路子,用了很多方法,哲学的,心理学的,荣格的,甚至神秘主义,一千多号人跟着,也没扩音器,离着最近的10几个人,听见了,都是用脑子去记。早怀疑他老人家是去掉了当下社会心理,个体心理,甚至是祖先遗传心里之后,找到久远宇宙深处最本质的一段意识流荡,一段能量弦的震荡波,从这个角度看,什么哲学都是简单的投影。

  四、和现代科学越来越契和

  量子物理测不准原理,物质底层的状态,已经和观察者有关了。用仪器观察一个量子多次观察的结果都不同。薛定谔那只又活又死的猫,告诉我们量子世界已经超出了我们一切认知的常识和规律。没有二元论,没有唯一性,这是极微世界。超弦理论,M理论,十一维空间,多重宇宙,物质世界,我们生活在一张膜上,他老人家说这些之后还有智慧。

  五、积极和消极

  一说灭度,涅槃,空,就是消极,是误解,大智慧带我们去的彼岸,过程很难。可他老人家没自个顾自个,带着那些菩萨,发了誓愿,要帮助所有生命渡过去。所以,不停的讲呀,说呀,指导呀,做了很多工作,还没有一丝骄傲,一点得意,说我做善事了,我帮助别人了。真正积极的态度不正是这样吗?

  六、我想的全是错的

  秉持金刚经一贯精神,我写的都不是正解,连指向月亮的手指都不是。谁看了,当真了,生气了,高兴了,心爽了,心不爽了,都与我无关。

  转载:

  宗教的作用,在于它试图解答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但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又是不可以通过语言去回答的。因为人生的最大问题就是迷失在语词的密林里而不能自拔。于是一个悖论就出现了:吾人总要为我们那不可名状的生命体验找一个语词层面的答案、借以缓解吾人的焦虑。因为吾人之所以焦虑,就在于焦虑之不可名状。但当吾人把那不可名状、令人焦虑的生命体验变成语词,则生命体验也就随语词之安立而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丰富的生命体验因而变成了无生命的词句。词句在杀死焦虑的同时,也杀死了生命本身。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就是“词”谋杀了“物”。当然,语词有时候也会引发出新的生命体验、犹如吾人之于文学读物中所感受者。这又另当别论了。

  前一阵,我参加了两处佛教的讲座。也就是说,装了一耳朵佛教的“语词”。这两处讲座所给出的“语词”形成了戏剧性的鲜明对比、以至于让人感到此两处讲座似乎并不归属于同一个宗教。不过这本身就令人着迷,因为它戏剧性地呈现了语词的相对性。

  头一个讲座的主讲者乃一位来自台湾的据说佛学造诣很深的刘先生。他在一连两天慷慨激昂的讲座中试图传达的只有一个意思———“凡脱离第一义之说法,皆是魔说”。所谓第一义,就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证入真如”,或曰“认本来面目”。而这“本来面目”即超二元、无智亦无得之“自性清净”。为了强调其“不离第一义”的主张,这位刘先生对佛教界流行的“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你孩子要考大学,你天天念那所大学的校长的名字,你看那位校长会不会来接你的孩子!······念佛能招来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不很可笑吗”。我想他的意思是说,念佛求往生净土,就有了离苦得乐的分别念头。而自性真如并不分别苦乐。以有分别之意识,求无分别之真如,岂非南辕北辙?这位刘先生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说着说着,他的情绪,就有些激愤了。我引用某和尚“众生所知一切法,皆是遍计所执”之言向其求质,他并不理会我要表达的意思,就率尔操觚地说:“这和尚该杀”!我想起古人一句“学问深时意气平”的话来,心想:那和尚之言的对错,其实并不重要,然这却考验着一个学佛者是否能将“中观”的佛理,运用于一切的方面。这位刘先生纵然自认为手握真理,却因为一股子意气驱使,丧失了“中观”的态度,则这“真理”在多大意义上能教人觉悟、解人烦恼,真是很可疑的。

  戏剧性的是,我经历的另一个佛寺中的讲座的主讲人滔滔不绝地用数小时非常书面化、教条化的语言之所讲者,也只一个意思:就是“弥陀实有,净土不虚,一心念佛,可得往生”。我耐着性子听了几个小时,没有听到任何一句话和我们日常所体验到的生活有任何之联系。听到的全是一些用费解的佛教术语对人的脑袋的轰炸。末了的结论十分地明确:就是只有佛教,才是正信。我当时有一种感觉,除了措辞外,这里的气氛与基督教福音派中的气氛真是没啥区别。

  如果前一个讲座我们可以说它非常地“佛学化”的话,后一个讲座就非常地“佛教化”。

  所谓“佛学化”,就是把宗教变成了一种学问、一种知识。“佛学化”之讲座,或许能把教理讲得很透彻。不过,就实用层面而言,通常会让人感到难以致用,且于脱离我们身受的烦恼,实在是帮助不大。如果吾人来到佛教中,所求者只是“明理”的话,玩玩佛学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明理”又如何能帮助我们拔掉身上那贪嗔痴之“毒箭”呢? 况且,学问送是要分辨个是与非的。而人生痛苦之根源,就在于意识分别之“法我二执”太重。当宗教全然沦落为一种意识层面之认识,则宗教之作用,岂非适足以效力于“法我二执”之加重乎?

  所谓“佛教化”,就是把佛教变成一种不可置疑只需信受的“真理”。它让人感到被宣说的佛教是一个神秘的自成体系的如同《圣经》般神圣的东西。又如医生开出的处方,你并不明白那些药为什么就能治人的病,只好相信医生的权威,而将自己的命运全然交托在医生的手上而已。而一旦那医生在那处方中,暗藏了忽悠与陷阱,则病人亦将听之任之。大率宗教骗子得以售其奸伪的诀窍,无非是欺负人不懂法义、迷信“上师”而已。当然,解知法义,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实在困难,他们更喜欢在一种无思的状态中,找到一种醉汉般的晕乎感、以缓解其不可承受之焦虑。因为这个缘故,宗教的骗子们,如雨后之春笋,应运而猛生焉。

  佛教提倡“解行并重”。佛教所提供的认识论与实践方法,如人的两腿,不可或缺。佛教之实践方法,总归一个字,就是“止”。“知止而后有定”,晓达法义而不下“知止”的功夫,犹如烧一锅白开水,烧了半天,什么也没有煮熟。佛教之认识论,总归一个字,就是“观”。观什么?观“缘起性空”而已。一个佛教徒,把 “缘起性空”二字背的滚瓜烂熟,却不能观佛教的语词之“缘起性空”、而把佛教的语词,攥得像攥钞票一样地紧,则其纵然知止,则所止之地,即是系缚之所。

  我有时候觉得某些电影导演,真可谓得道高僧。因为他们有时候拍的电影,可能一个“佛”字有没有,却把佛教的道理讲得十分的透彻,让人豁然神悟,受用匪浅。比如一部名叫《空房间》的韩国电影,讲一个神偷,居人屋、用人物,窃人妻,如入无人之境。此神偷得以屡售其计,无非乘人盲点甚多之故,真是用“空”的高手,真庄子所谓“以无厚,入有间”、“技近乎道矣”。看了这样的电影,吾人可悟:岂必佛冠仗锡、宝相庄严、亟言般若,满口弥陀,而后可称讲经说法乎?

  由此,吾人不妨认为:极端的“佛学化”与极端的“佛教化”,皆佛教之贼也。

  《我的千岁寒》读后感(九):比较深奥

  表示没看懂。

  一开始是比较枯燥的,哲理性的一些篇幅。后来就是故事,喜欢末尾故事,妄想照进现实,特意去搜索了一下妄想照进现实这幅画。的确比较深邃。让人难忘。把它挂在住所当一种装饰也是不错的把。

  男主是一个很爱批判的人,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是清醒的,尖锐的。人们觉得他另类。不是吗?呵呵。

  还有女主,让我想到了《驴得水》里的张一曼,一样的风情万种,只是张一曼比这个小说里的女主更洒脱。张一曼不会在喝醉酒后说酒话去求别人别操她。

  王朔的文章,算是好的,虽然我也品尝不出个什么好坏,毕竟我是看什么文章都会觉得别人写得好。这算什么?哈。

  里面的人情练达,里面的现实世故。里面的鲜血淋漓。让人觉得新奇又敬畏。我们总是敬畏未知的,敬畏有道理的。

  开头有个什么经,般若菠萝蜜经。?好像是,里面是叫人放弃本我?自我?然后达到超我?无欲无求?这个社会真滴需要无欲无求吗?正如郝云唱的,万事都一笑而过,还有什么意思呢?

  虽然我们渺小如蚂蚁,我们来到世界也是去证明我们的存在的,好的,坏的,都有痕迹。呵呵。这就是意义把。

  现在有一千字没?应该没有,那再写一点把。

  那我再说说里面的武则天把。这本书里的武则天。印象深刻的是,武则天抹上高阳的口脂,风姿绰约的模样映入那个世界的人们视线内。这算是代替高阳活吗?如果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可以由一个活着的人去完成逝者的宏愿,那么,逝者是否会欣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已经没了意义。逝者已逝。永远都不会知道,死后会如何。所以,武则天后来称帝,几尽杀尽李氏子孙,手段也颇残忍,执政严苛。并不是代替高阳。而是为了自己。为了她的国,她的梦。

  我的千岁寒,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情思?是作者的咏叹?叹息这个世界的冷漠?还是其他什么。

  王朔算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从看他的书,感觉我的某些意识正在觉醒,很多时候,阅读就如同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不断的塑造自己,不断的进化。

  这本书也有震撼到我,虽然感觉有点乱七八糟,表示看不懂。

  好吧,我承认,里面的经解释得不错。以后是一个好范本去浏览,或者膜拜。

  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历史的沧桑与辉煌是永远书写的主题。里面太多故事,里面太多无语。等待我们去诠释。尽管做为现代人,有失偏颇。以史可以明镜,不是吗。?

作文推荐

作文分类阅读